别把我们的生活当草纸
2009-04-09王冬云
王冬云
毕竟“传道、授业、解惑”需要的是真学问、真技能。所以孤灯独对、埋首书本、孜孜不倦,即使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至少也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我辈“拿粉笔,站讲台”的人而言,虽不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但至少也需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性子,走得进书本。毕竟“传道、授业、解惑”需要的是真学问、真技能。所以孤灯独对、埋首书本、孜孜不倦,即使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至少也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是若干双有形无形的手,把我们的生活当草纸,随意涂抹,任意勾画,使我们的生活淹了章法,乱了色调,丢了主流,改了意义。
“文山会海”消磨着我们的时间。对领导们而言,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周一的例会雷打不动,周二的教研活动会务必参加,周三的班务工作汇报会周周不落,周四的政治学习会到点准时开始,周五的业务培训会从没有因故不开的时候。一小时散会算幸运,开俩小时是常事,超过三小时的会一点儿也不新鲜。本该手不释卷的我们为会奔波、忙碌、晕头转向。作为听众,我们接受各层领导的谆谆教诲,认真记录会议的方方面面,履行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但耗费了我们如此多的时间的会能给我些什么,我想跟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的增强或者说学养深厚都构不成正比。此非偏激之言,遍览古今,未发现哪位“大家”哪怕“小家”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开会。
花样繁多的活动,消耗着我们的精力。这月为“三课活动月”,“说课、讲课、评课”一条龙。每天安排两人讲课,同组教师全员参加,两周一个大循环。于是上课、听课、评课,脚不点地。见缝插针,学校还安排了老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创新课、多媒体使用优秀课,哪种课不到场都会被记录在案。好容易熬到月末,以为可以喘口气,“科研月”来了。人人有课题,组组有研究项目。每人发个大档案袋,等着你装研究课题,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意义、背景、条件、方法,等着填调查材料、研究过程、阶段性报告、相关论文。于是又一番昏天黑地的忙,造调查,编报告,复制文章,仿制成果,熬心费力。最终袋子鼓鼓,人人有佳绩,组组有硕果。月末时捧着这些沉甸甸的汗水,上交办公室。等待它们的是一个安静的角落,陪伴它们的是灰尘。不过安静的是它们,我们忙碌依然。什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月”“师纪师德建设月”“复习备考月”一个跟着一个。常想起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主张“一动不如一静”,我想对教师的培养也该有这样的境界。多积累。慢孕育,厚积之后方可薄发。一天到晚的折腾,表面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雨过地皮湿,集体过“家家”。
无休止的评比让我们成了阿甘。申报省级重点校了,我们立即被责令为学校需要的“条件”去奋斗,学历不够的混文凭,继续教育课时不够的凑课时,材料不足的立马造,证件没有的即刻效仿方鸿渐,等到学校终于戴上“重点”的帽子,我们没来得及喘气,“示范性高中”又在前面招手,“星级学校”在不远处招摇。我们象擅跑的阿甘,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不知道下一站在哪,哨子一响,“一二,跑!”
职称,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多数老师没有柳永“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豪气,敢对职称不恭,敢忽视对职称条条框框的研究去显示清高。当关涉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职称到来的时候,大多老师会从书本中抬头,瞄准奖励,去抢、去要、去撒泼打滚地磨;盯住证书,费尽心思地攒,不择手段地凑。忙着参加讲课比赛,加班加点写论文,赶着进行课题研究,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一个比赛又一个比赛地参加,只为得个指导教师奖。当然朝中有人就另当别论了。貌似神圣的大红印章如同自家的,想扣哪就扣哪,要啥证书有啥证书,哪里用在学校费心思。当职称把大多数老师逼得不得不陷于世网尘牢,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的时候,他们是悠哉游哉的。牵肠挂肚于证,书就读不下去了。一个老师,在遭遇评职称的那些年份,大多如黄山谷所言“面目可憎”。太多的尘俗挂在脸上,又远离书的熏染,不可憎也难。教学就更不用说了,韩文公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我们不陌生。职称从某种角度说等于“嬉”而不亚于“随”。
所谓的“量化考核”使“宁静致远”成为一句空话。严格的签到签退制度,繁琐的请假销假程序,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不知何时就被念起。定期上交的月初计划、月末总结、月考试卷分析、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与学生交流谈心记录、教师自我评价等等,都会折合成数字,来显示老师的优劣。月考、期中期末考时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也都用数字来说明老师水平的高低。教师们为堆叠数字“急急如律令”,如一只只旋转的陀螺,甚至为追求数字的最大化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但这些数字的含金量有几分,堆叠数字的意义有多大,就没人“量化”了,老师们疲惫了身心、萎谢了活力更不会有人计较。在这种不遗余力地追求“近功”的氛围中。“宁静致远”只有死在字典里的份了。
鲁迅先生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用的多,那方面就少了”。老师的时间、精力、心思被“旧三纲新五常”们随意剥夺与霸占,读书、思考、感悟成为奢望,研究、探索、发展无处容身,还扬言办什么一流的教育,岂不纯粹贻笑于大方之家。那些惟我独尊的“几把手”们,热衷于将权力使用得淋漓尽致,生怕过期作废,把老师的生活当草纸,随心所欲地涂抹,让经纬无序,让白黑颠倒,对教师的最大认可就是“听话”,看重的是纪律与服从。营造出这样的环境还敢说什么“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着实让人佩服其大言不惭的勇气。
想起吴非老师的话“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可关键是得先让老师坐下来,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思端起书本,否则一切都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