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创意类专业的历史教学观
2009-04-09沈芝燕
沈芝燕
五年制高职创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创意公司培养具有动漫、游戏等的道具、场景、角色制作及平面设计能力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五年制高职文科类专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作能力”。因此,在创意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中,除了计算机、绘画等专业技术之外,更需要一定的人文素质作为作品创作的源泉。近年,随着创意专业的兴起,具有“创作源泉”功能的历史课程被列入课程计划中。
一、创意类专业历史教学的功能定位
新兴的创意类专业,由于其作品与历史课程的某些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产品的创作都直接来源于历史神话传说、宗教、典型战争、历史名著等,理解和创作创意作品需要大量的历史题材,因此,历史课被列入了课程体系。但在功能定位上,通过近两年的教学,笔者认为,创意专业的历史教学应从普通文化基础课程中分离出来,以模块课程的形式加入专业基础课程中,成为专业教学“宽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的历史课程定位,就要求历史课在提高学生“能力”中体现专业胜任力,它的教学目标如同专业课程一样,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例如,在“古代兵器”模块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名称,了解历史渊源,在技能上也要让学生能简笔画出这些兵器,为今后创意作品的创作打下基础。
二、创意类专业历史教学的“互动”课程观
目前五年制高职的历史课程还未见与其他高职专业配套的历史教材,大多数学校采用了高中的历史教材。由于高中历史不具有职业教育针对性,因此要实现创意类专业历史教学的功能定位,就离不开生成性的课程开发。笔者认为,该专业历史教学的课程开发,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另一方面是课程能体现“因材施教”,学习内容体现每个学生的需要。这就使历史课程观要具备与企业、学生间的“互动”,将企业设想的课程、学校计划的课程和学生经验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的“互动”中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
(1)校企互动。高职创意类专业历史课程要按照企业对高职创意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要求来开发教材,实现历史课程的“产学合作”。目前动漫企业正迅速发展,急需有一定创意能力的动漫专业学生,而每个动漫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方向,其作品具有显著的企业品牌特色。历史教师要树立动漫专业的意识,了解动漫工厂的员工要求和产品方向,在“专业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历史课程的开发。
(2)师生互动。高职(创意类)专业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是主体,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反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生成性的、适应创意类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普遍特点是底子薄、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近几年,笔者每年教学在讲到秦朝历史时,每班均只有2-3人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见历史知识的匮乏。了解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与要求,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参与度,笔者在教学中就调整了秦朝政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方案,补充了秦朝帝王将相等人物介绍,阿房宫、骊山墓、长城等建筑风格以及秦灭六国的故事内容,使学生在“享受”丰满的“人与事”中体会历史。注重与学生互动,就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阶梯,也使历史课堂更具活力。
(3)学科互动。要满足创意类专业能力的要求,拘泥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发展史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历史课程的内涵,将教学拓展到文学、美学、建筑学等。例如在讲秦朝时,就要从建筑学及美学的角度来谈秦始皇兵马俑;说元代,可以拓展到《西厢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谈到南宋,以陆游、李清照的诗作来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总之围绕创意专业作品创作中的“关节点”展开,触类旁通,使历史课程成为文化素养教学的“集结号”,以利于学生在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情节中得到“创作”的启发。
三、创意类专业历史教学“行动”的学习观
创意类专业学生大多属于形象思维智能结构的人,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不善于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思维。因此在“行动中学习”是他们保持乐学、好学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历史课的教学组织应由“理性”转向“行动”。
“行动”的学习观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的组织两个方面。历史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到事件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还可以概括地分为具体的或抽象的、有情节过程的或无情节过程的、历史事实或历史理论等。行动的教学观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与选择性,偏向于具体的、有情节的人物事件。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节,通过情节丰满李斯、荆轲等人物的形象,而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画像的解释与描述,从侧面进一步反映秦朝的文化。内容选择上的“行动”倾向,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行动”的学习观,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更多地转向“在做中学”。所谓“做”反映在历史教学可以表现为“查查、议议、画画”,“读读、写写、说说”。高职动漫专业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在普及专项历史知识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普及”不是“研究”,不把归纳、总结或记忆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普及”的历史课程应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去自学的,关键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因此,在学习观上要把课堂作为向导、舞台、沙龙,注重把更多教学内容向课堂以外延伸。如:布置学生查找各个不同朝代皇帝的形象图。学生通过网上查阅,了解了各时期皇帝的服饰,根据不同的形象,学生了解了尚武崇文等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而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又能汇聚中国古代史的各种信息。阅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行动”,在历史阅读上,每年都有许多新出版的各种题材的历史书籍,笔者在教学中就布置学生阅读历史书籍,课堂上再来说一说书中的人物,写一段历史故事,学生在“行动”为主的教学氛围中,能激发自身主动而富于个性的学习。
“行动”的学习观,在教学场所上应由传统的理论课报告式单功能教室,向具有小组讨论、上网查找、即时手绘等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转换,以便教师从更形象具体的角度组织教学。动漫专业理想的历史教学是具有手绘工作台及人手一机的上网设备,能及时查阅历史图片、描绘历史人物、背景的形象。使学生在广泛的色彩与造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作品的创作能力。
四、创意类专业历史教学“能动”的评价观
“行动”的教学观、“互动”的课程观更要通过特定的评价观来支撑,这一评价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和课程性质,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作为评价的核心,使评价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能动”的评价观,在评价的功能层面,要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导向功能上转变。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特点,历史教学评价就要善于激发兴趣。不要把历史课变成枯燥的“背”的课程,而要借助对图片、人物等的兴趣,使历史课成为一门阅读与欣赏的课程,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评价始终要挖掘这一激励的功能。
“能动”的评价观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表现性”。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重视了过程性评价、特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非学业评价,具有调动学生“能动性”的功能。例如:布置任务调查关于宰相的称谓。形式是小组调查,结果是向全班呈现一个关于宰相的改编剧本,不限于朝代,要求一周完成。评价要发挥激励功能,就要使评价分布于每一个环节都能抓住学生的表现。笔者对这一活动的评价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1)社会学习内容:对宰相的称谓与历代宰相的了解。
(2)交流能力:向小组、全班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3)合作能力:与组内同学一起,分工明确,成功完成任务;出主意,提供资源的能力。
(4)创造能力:改编剧本的可读性及历史性。
“能动”的评价观在评价的方式上,要从单纯笔试向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由学生被动评价的客体向主动评价的主体转变。因此在评价的构成上,评价主体要趋向多元化,激发学生的“表现”,使评价成为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笔者在创意专业历史学习的评价方式上试行了如下的结构:
这一评价方式旨在注重学生学习“表现性”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
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创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有助于进一步建构富有职业教育学生个性的新的课程结构与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个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