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2009-04-09邓立新张红旗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职业

邓立新 张红旗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和深化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实践研究,回顾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很好的抓手!

一、我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要实现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我校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

我校的课程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材增删阶段。由于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而以往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同时由于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数量少、档次低,导致文化课难教,专业课难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面对现实,我校提出“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较强”的课改思路,依据学生现状和学校条件,删除原有教材中较深的内容,增加技能方面的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阶段,突出技能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2005年学校投资近600万元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数控实训车间,2006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验收,基地建设为学生技能的强化奠定了基础。为此,学校要求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明确课程改革的思路:“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服务”(图1)。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技能得到了强化,但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比较严重: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变这种横向服务的缺陷,激活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市场调研,走访了本地多家重点企业,明确了课改思路。

第三阶段,校企合作阶段。在前一阶段课改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整合方向不明确,导致专业技能服务方向模糊,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不少企业抱怨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无法跟上社会与市场的要求,形成了两张皮现象,即教师、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学校内部的机制缺乏活力,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特殊要求和时段特点;企业生产运作的变化,又不能适应学校教学进程中的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专业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重、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并重”的课程改革要求。变横向服务为纵向服务(图2),从两个“并重”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成立了冠名班,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激活企业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与教育,做到“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健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市场导向、企业参与、学校主导、校企融合”的合作道路,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使我校的办学达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六满意”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抓手

回顾实践,我们感到前两个阶段课改成效不太显著,而通过校企合作,课改进程明显加快。其中课改的主体——教师,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在与企业接触中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企业得到了留得住、顶得上的人才;学校也培养了合格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学生有了好的就业岗位,可谓是一举四得。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好抓手。

1通过校企合作得到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1)通过校企合作,激活教师、企业和学生的动力。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需要一个稳定、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作为职业学校,则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两者的结合点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鉴于这种情况,如果把这两股力量融合到了一起,企业把学校的发展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学校也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发展问题作为分内的事,在这个共同点上就可以形成真正的、有效的校企合作,就可以把课程改革做成利校、利企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

2)通过校企合作,以地方经济的产业链形成学校专业链,使学校专业建设有明确的目标。专业建设如果不根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么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生命力。只有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才能找准职教人才的培养定位。2007年以来,我校围绕地方产业成立了有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符合地方产业的专业链;在联系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要求,完善了机电一体化、数控、电子电工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了学校对准企业,企业融入学校,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校企“双元”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格局。特别是较之传统的合作模式,我们真正实现了深度与广度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有去处,企业需要的人有地方培养”的校企双赢的格局。

3)通过合作,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工艺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来。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企业文化也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校企合作中,除了重视专业方面的合作外,还尝试借用合作企业的无形资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企业支持下,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竞赛,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宣传了企业的形象,提升了企业的感召力。2007年以来,我校分别与诚德集团、嵘泰精密压铸有限公司、亚威集团等6家企业开展了冠名班和企业冠名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企业的文化引进校园,如在冠名班级内发放企业工作服;张贴企业介绍、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文化。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得到了课程改革的源和本,方向明确了,课程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

2通过校企合作取得课程改革的显性成果

1)课程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催化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企业培养无缝对接的人才。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如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对接等。企业通过合作把专业的要求向学校传递,形成了实质性的教学改革,最终形成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方案。

2)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打造课程改革的核心人才、领军人物,这是课程改革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与企业合作,学校既能便于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克服“围墙”里办职教的弊端,又能取得丰富的课改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2006年以来我校主要课改研究成果有:省级刊物发表课改论文10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教材2本、校本教材开发6本,2人获省职教创意论坛一等奖等。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始终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把培养实用型人才放在首位,而企业又是市场最灵敏的反应器,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往往是最生动、最实在的,这恰恰又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所以,市场导向有时就是企业导向。

2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培养行(企)业满意的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学校要想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弄清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用什么优势吸引企业”等问题:其次,让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确保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校企合作才会有基础。

3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只有形成了自己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专业的技术优势和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和赞美。

综上所述,只有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也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规划职业生涯的资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职业教育中心校)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职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毛遂自荐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