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现实途径

2009-04-09王继红

新媒体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王继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是一条重要的发展途径。实践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只有进行高起点的重新打造,才能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的文化资本,并获得长期的持续回报。铜陵应当依托青铜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资本,使之成为全面提升铜陵经济品位和人民素质的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青铜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193-02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作为青铜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铜都铜陵,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无疑是铜陵实现科学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十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近7亿元,增加值约1.5亿元,这与我市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有相当大的距离,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机构及经营单位在1000个左右,从业人员不足万人,社会和个人兴办的文化企业大多投资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有的投资甚至不到万元,规模化经营与连锁经营几乎没有,多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的1.5%左右徘徊,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偏小、经营分散、效益低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及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均不明显。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据了大半壁江山,非公有文化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歌舞娱乐、茶楼吧网、艺术培训、广告制作、工艺品制售及音像制品销售经营上,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为空白,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严重不足。

(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不够,创新能力偏弱。我市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怎样丰富以青铜文化和生态山水为主的文化产品,如何依托青铜文化提高经济效益还未破题;将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能力也比较弱,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不多;缺少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大手笔,对文化资源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技术产品较少,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乏力,相关人才奇缺。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而我市既懂文化建设规律、又熟谙市场经营管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奇缺,企业内部能胜任文化策划、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的人才少之又少,阻碍了文化产业向新兴领域的发展。

(四)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滞后,文化市场偏低。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05元,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357.88元,占总消费支出的3.9%,远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文化市场总体上处于第一层次即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服务业所占比例尚小,具有很大潜力;文化市场的第二层次即文化的投资市场尚未被众多人所认识,一些企业具有向文化产业投资的冲动和欲望,但是如何选择文化项目,如何进行投资准备,如何测试投资风险,如何把握回报,还是一个全新的课程;至于文化市场的第三层次即中介市场,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我市文化资源蕴涵的生机及优势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活动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我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是铜陵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和极其宝贵的活水源头。

(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勃勃生机。我市的青铜采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西汉时期全国第一个铜官设于铜陵,主管冶铜铸器。经考古发现,铜陵境内现存先秦至唐宋时期古铜矿遗址30多处,分布范围达600多平方公里,有数百件珍贵的商周青铜器和铜矿采冶工具出土,向世人展示了铜陵三千年长盛不衰、绵延不绝的灿烂青铜文化史。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文化资源得以进一步挖掘。在文化资源的三大类型中,我市符合物质特征的有青铜采掘、冶炼、精深加工系列,包括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罗家村大炼渣、城市雕塑、青铜博物馆、青铜博览会在内的青铜文化,以山水相依、湖光山色这一地域地貌为特征的生态山水城市旅游文化,以大通、顺安古镇为载体的古镇文化等。符合人文特征的有以历史名人李白、王安石等旅居铜陵,及铜陵历史名人陈翥、佘翘、胡舜元等为重点形成的历史名人文化。符合民俗特征的有顺安“三月三”庙会文化、大通鹊江龙舟赛、钟鸣镇传统工艺“竹马灯”和近年发掘出的“老洲牛歌”文化等。这些与青铜文化同声相应的文化资源无不蕴涵着勃勃生机,堪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

(二)青铜文化的优势特色已弘扬彰显。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中部崛起”、“东向发展”这一重要机遇,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围绕弘扬青铜文化特色,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使历经三千余年的青铜文化成为我市的城市“名片”,更以青铜文化演绎出文化产业的“灵魂”,较好体现了青铜文化的现实价值。

1.创办了我国目前唯一专门研究青铜文化的《青铜文化研究学刊》,先后举办了《首届亚洲文明暨中国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青铜文明与科技考古国际学术会议》等十余次大中型国际国内青铜文化方面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中国古铜都铜陵·矿冶专辑》、《陈翥史料专辑》、《铜都历代诗词集注》、《铜都风光名胜》、《铜都文物》等书籍,扩大了青铜文化研究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2.先后对春秋、西汉时期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西周时期的木鱼山古冶炼遗址、唐宋时期的罗家村古冶炼遗址、陈翥墓、葛仙洞等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保护,抢救发掘了古文化遗址、古墓80多处,出土各类文物700多件。其中,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成为我省第一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炼渣被誉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3.连续十届成功举办的青铜文化博览会,探索出一条从节庆活动到发展会展经济的路径,成为弘扬铜文化、发展铜经济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的名片、发展的平台、文化的盛会、群众的节日,奠定了我市中国古铜都的地位,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被安徽省政府作为五个地方重点节庆活动之一,在全国众多展会中独树一帜。

4.遍布全市各具韵味的青铜雕塑装点了生态山水铜都,起舞、春晓、四嬉铜娃、丰收门、山水之门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城市雕塑称号,八宝柱、凤鸣荣获首届年度最有影响力十佳城市雕塑称号,城市雕塑被国家建设部作为“铜陵现象”向全国推广。

5.《青铜魂》、《青铜之恋》、《青铜神圣》等以青铜文化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示了悠久的青铜文明以及当代铜都人的精神风貌,先后赴沪、晋京演出大获成果,在央视戏剧频道“登台亮相”20余次,《青铜魂》曾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6.以“博、全、精”为特点的铜工艺品作为青铜文化物质载体,已成为我市特色产业之一。如今,“铜街”开市国内独一无二,铜商品市场发展壮大,年交易额达8000万元;特别是“春秋鉴”、国礼方鼎的问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灿烂悠久的青铜文化历史,既被奥运会指定为第一档次礼品,又为我市积累了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如今,青铜文化已融入到城市建设、企业形象、商标广告、生活设施、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展现了我市的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为我市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造就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青铜文化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我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但正如前文所说“文化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要真正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切实把深厚的青铜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从而转变为新的经济优势,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国情、铜陵特点的文化产业地方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我市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青铜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二)要梳理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前提。在梳理归类时要用市场的眼光、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文化资源,要认真分析哪些资源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多大,产品市场半径和容量有多大,并据此确定开发投入力度以及发展规模;哪些资源本身并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价值仅在于维系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对于这样的文化资源,更多的是要重视保护,而不是极为勉强地去开发它。否则,最终只能生产出一些没有市场的文化废品,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市金牛洞古采矿、罗家村大炼渣遗址,李白、王安石等旅居铜陵的逸史,五松山、天井湖的传说故事,枯竭闭坑的铜官山矿等等,现在都只是静止的“遗迹”,如果经过恰当的策划和相关资源整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开拓新的领域。努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大力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的道路;围绕青铜文化特色,建设容青铜大型雕塑设计、制造、安装,青铜艺术品、礼品、旅游品开发、生产、销售,城雕微缩景观、雕塑画廊、青铜文化展游为一体的青铜文化产业园,形成一条完整的青铜文化产业链,彻底改变我市目前文化企业“散”、“小”、“弱”现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消费对象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调动、引导、培养人们对新的文化形式的消费兴趣,提高文化消费的档次和品位。

(四)要引进培训并举,造就人才队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良米无巧妇也难成美味”。无论文化资源如何丰富,如果没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人才,文化资源只能是闲置,就不能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更不可能形成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链。为此,一方面我市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拓宽人才选拔途径,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为我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