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推进:积累中华诗文的有效策略

2009-04-08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诗文教师学生

郑 春

中华诗文博大精深,营养丰富,是我国文化的精髓,精神的母乳。学生积累诗文,不仅能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而且能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温度,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至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笔者认为“分层推进”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核心层——在感悟中潜心涵咏

所谓“核心层”是指教材中的诗 文。这部分诗文,当属万口传诵的上乘佳作。学生不仅要字字理解,句句领会,而且要感悟诗文的意象和内蕴,潜心涵咏,实现由文字到文化的超越,使诗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语文素养。

核心层的“涵咏”不是简单的理解,而是教者对诗文敲骨吸髓般的解构。学生呢?历经文字层面的读通,文学层面的读懂,最终达到文化层面的熏陶。只有理得清、悟得透、思得深,才能涵咏于意境中进一步感悟诗文,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如学习《枫桥夜泊》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并通过诵读想象“孤舟夜泊、霜雪漫天、渔火闪烁、乌啼钟鸣”等画面,变抽象的文字为形、声、色俱备的立体景象。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领会作者为什么选择“月落、乌啼、霜满、钟鸣”等景象,从而体悟作者凄凉悲苦的心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感悟、赏析去诵读,以唤醒情感,激活意象。

多学科整合是引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好方法。与音乐相融,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欣赏《大浪淘沙》《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民乐的不同风格,让学生为学过的诗文配上适宜的音乐,反复诵读吟咏,徜徉于诗文的情境之间,其乐融融。与美术相生,引导学生根据诗文的内容题字作画,将与文字的意会神交跃然纸上,其感觉妙不可言。与劳动结合,指导学生学习扇面制作、书画装裱,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多学科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潜心涵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层——在感受中了解大意

所谓“发展层”是指课标推荐的以及与教材相关联的诗文。众所周知,诗文用字凝炼,感情浓郁,意境深远,让小学生逐一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发展层诗文应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诗文的基本意象,如望月思乡,登高怀远,吊古伤今,惜春悲秋,摘柳赠花……触摸诗人的种种情怀。只要学生了解了诗文的大意,读得琅琅上口,背得有滋有味就可以了,至于理解会随日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逐步迎刃而解的。

那么实际工作中又该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对于课标推荐的诗文,学校可先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将这部分诗文分解至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分解时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低年级宜选择注有汉语拼音、有精美插图的版本,内容多为通俗易懂的五言诗、七言诗,中年级应以抒情或写景的七言绝句为主,高年级可以安排一些言志明理的诗词或文言文。分解时还应尽量结合时令或主题,如清明节可安排杜牧的《清明》或韩翃的《寒食》。平时,可以将教室黑板报一角辟为诗文园地,每周抄上一首,让学生读、吟、背,以达到日积月累。要注意的是“每周一首”受学生自觉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忽视反馈,疏于检查,时间一长,学生会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通过定期抽查、背诵竞赛、师生接力背诵等方法保持兴趣,巩固成果。

与教材相关联的诗文主要靠课堂教学时相机拓展。一方面可以同题异文拓展,就是链接与所教题材相同的诗文,在比对中进一步领悟并积累。如王安石的《梅花》与卢梅坡的《雪梅》都以梅为题,但写法迥异。《梅花》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和洁白芳香的品性。《雪梅》则以飞雪与白梅并重,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学完《梅花》链接《雪梅》,引导学生比照参读,学生很快能了解《雪梅》的大意,积累起来轻松自如。另一方面可以同人异文拓展,就是引进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多角度接触,多元化解读,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比如《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为南宋诗人陆游所作,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教完《示儿》,再引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很快了解了大意,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还可以同意异文拓展,就是引出与所教诗文意境、意象相同的其他诗文,把学生对意境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引向深入,激励学生迸发积累的意愿。比如张俞的《蚕妇》,通过蚕妇的悲惨命运,揭示当时社会“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合理现象。而梅尧臣的《陶者》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完《蚕妇》引出《陶者》,无须教师多讲,学生学得快,读得好,背得欢。

发散层——在感知中信手拈来

所谓“发散层”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随处可遇的诗文。这部分诗文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鼓励学生抄抄读读,读读抄抄,自主积累,不一定强制背诵,只要能读通、读顺、读熟即可。应该指出的是,信手拈来,自主积累,并不否认和排斥必要的引导或暗示。其实,越是自主,越需要加强科学、有效的引导。

营造浓厚的诗文氛围,唤醒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浓厚的诗文氛围能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染,有所熏陶。可以经常利用黑板报、橱窗、走廊等刊录诗文以及古代名人画像,时常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诗词曲赋,让诗文的气息在校园内随处流淌;可以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诗文,让诗文的韵味充盈校园,让学生不经意间就沉浸于诗的怀抱;可以经常性地将学生熟知的诗文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无穷魅力,激活学生对诗文的感悟,增进学生积累诗文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情趣。开展制作佳句收藏册、吟诵擂台赛、诗文专刊手抄报评比、诗词赏析小讲座、诗文书法展览、诗文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诗文的情趣。如,利用家乡的文游台,引导学生组成“四贤祠研究小组”,搜集苏轼、秦观、王巩、孙觉四贤描写高邮的诗词,从而了解家乡文化。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自主积累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积累。为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课余生活中,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引出诗文,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积累的习惯。如新春学生带着喜悦返校,相互述说过年的欢乐,此时教师插上一句:“同学们,九百多年前就有人用诗描绘过新年的喜庆和欢乐。”学生一听,顿生好奇心。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王安石的《元日》,顿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诵读声。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提升自主积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习作、日记、交流等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诗文。如描写母爱时可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情感;神舟6号成功飞天后,可用“少年心事当拿云”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恰当地引用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色彩,更能增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留心积累的兴趣和意识。为提高学生运用诗文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近几年积累的诗文按惜时、立志、哲理、爱国、忧民、思乡、惜别等梳理分类,在自主归类中强化记忆,帮助学生形成诗文模块和快速反应机制,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诗文教师学生
走遍万水千山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千金碎琴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