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小语教研活动的误区透视及矫正措施

2009-04-08刘国庆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小语公开课集体

刘国庆

基层小语教研活动是教师碰撞思维、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探讨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这种参与面最广、最贴近普通教师的大众性教研活动正在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常性的近距离感受之后,笔者也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的误区。正视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是摆在基层教管人员、教研人员及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集体备课”的误区及矫正措施

1.有名无实。到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大家都端杯热茶,夹份报纸,聚在一起,主讲者读一读从参考资料上抄录下来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然后发给大家一份准备好的教学预案。这种“集体备课”完全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主讲者和参与者都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深入的钻研和独立的思考,没有互相的交流和有效的研讨。

2.纸上谈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集体备课”时总是就教材论教材,就教法论教法,主观臆断,一厢情愿。不研究学生,不结合学情,而是满脑子“教教材”的观念。因此,“集体备课”的成果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适用,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得而知。我们知道,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正是这种“变化”和“生成”的主体,“集体备课”不备学生无疑只是纸上谈兵。

以上误区并非个案,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集体备课”的最大效益呢?

首先,健全制度。要使“集体备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定期聚会,除了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健全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相关要求:一是中心发言人必须认真准备,对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基本学情都要深入研究,并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文本材料;二是参与者不能只当“听众”,要进行质疑、研讨和交流,确保人人发言;三是防止照抄照搬,要结合班情学情,科学处理,灵活运用。

其次,完善模式。很多基层单位,“集体备课”都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主备主讲→集体研讨→形成预案。这种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除主讲人之外的其他参与者无需准备;二是无法验证形成的预案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更为完善的模式来规范“集体备课”。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可分如下四步进行:独立备课→集体研讨→课例评析→形成预案。“独立备课”就是要求所有参与老师就同一教学内容独立思考,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法学法。“课例评析”就是要带着初步的研讨意见走进课堂,由一人执教,众人参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验证,而最终形成的“预案”是在观摩课堂教学,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并通过参与者对集体讨论的初稿进行评议、修正和完善之后确定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策略。

二、 “公开教学”的误区及矫正措施

1.克隆课。即在公开课中盲目模仿、机械套用所谓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一些好的做法,不去从“课理”上进行分析研究、消化吸收,而是仅在操作层面依葫芦画瓢,结果是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学习“杜郎口模式”的公开课,形式上确实一样:教室里没有讲台,四面摆满黑板,教师不作讲解,学生到处走动,现场吵闹一片、混乱一片,哪像一个学习的场所。课后,我不断地进行反思:难道杜郎口的成功靠的就是这些?绝对不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杜郎口模式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只看表象,只“克隆”外在的东西,其结果必然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无头课。很多基层学校开设的公开课,都喜欢绕开第一课时,选择第二课时。这样的公开课,我们权且称之为“无头课”,也有人概括为“第二课时现象”。听得多了,你就会发现,由于教学内容的分配不合理(都想把所谓的“亮点”集中到第二课时),导致公开课容量偏大,内容过于饱胀,课堂教学匆匆忙忙,就像赶路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许多的“无头课”,我曾就此和一些执教老师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他们普遍认为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没什么“可讲”,不能展现教者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公开教学,不研究学生是否学得快乐,是否学得扎实,是否学得有效,而是企图凭借“可讲”的内容进行粉饰装点和自我展示,实在是一种误区。

3.作秀课。基层小语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作秀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是“秀活动”。有些公开课美其名曰体现新课程理念,一会儿“表演”,一会儿“采访”,一会儿“讨论”,整堂课轰轰闹闹,嘻嘻笑笑,蹦蹦跳跳,学生的肢体是动起来了,但心灵没有被打动,心智没有受到启迪,一句话——有“行动”,无“心动”。二是“秀课件”。似乎有了这个现代化的武器,课堂上就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是课件无法替代的,用了课件反而会削弱教学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起反作用。比如,精彩蕴藉的文字描述,课件就不能诗意化、境界化、情感化;范读、板书等环节虽可替代,但不如教师亲自动口、动手示范性强;在低年级经常把课文内容用课件全文呈现,学生就会很少、甚至不用去翻看课本,这样将会逐步消蚀儿童对课本的感情。其他还有诸如“秀口才”、“秀技巧”等不良倾向。

4.弄假课。就是在公开教学中弄虚作假,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一种情况是,事先在几个关键处埋下伏笔,力求在教学时不走弯路,水到渠成;另一种情况是整堂课连问什么、谁回答、如何答,教者都有细致的安排。这还不够,一堂公开课往往都要经过多次的“彩排”。这样的公开课完全是一种“排练”好的“演出”,学生没有自由,没有自主,更谈不上生成,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更为严重的是,将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而言之,学生感到今天老师上的课是假的;大而言之,是在教学生如何弄虚作假,如何蒙骗他人。看来,公开课也要“打假”。

走出公开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首先,坚持“为我所用”的学习策略。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关键是要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古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么,什么才是“为我所用”的东西?是那些经验所折射出来的先进理念。因此,学习和借鉴,必须定位于价值层面;如果只在技巧和技术上进行模仿,只能是舍本逐末。正如我们学习“杜郎口模式”,要不要讲台,四周摆不摆黑板,学生下不下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有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其次,坚持“常态教学”的基本思路。公开课首先是“课”,“公开”只是它呈现的一种方式。因此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达成教学的既定目标,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才是它的第一要义。如果我们总是以“非常态”的手段进行公开教学,那么,对众多的观摩者又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认为公开课必须以“常态”为主。一是不回避“初读课”。学习生字、疏通课文同样值得认真研究。二是坚决杜绝“作秀课”。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写文章忌讳因文害义,上课也忌讳因“秀”害课。选择教学手段,不在于是否热闹,而在于是否适用。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一个稳定的情境,总是像不断切换的电视镜头一样,一会儿这样一变,一会儿那样一变,学生就会心浮气躁,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于多媒体,我们无意否定其积极作用,但不可滥用。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如果范读没有了,板书没有了,“书香”演变成了“机香”,那就不如不用。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决杜绝在公开课中弄虚作假的不良倾向。我们知道,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地方,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事求是、讲究诚信应该是课堂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公开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典范,更须如此。那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守住“实事求是、讲究诚信”这条道德底线呢?我认为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在“求真”上多下功夫。“求真”就是更多地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告诉学生教学的方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最终的结果;“求真”就是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正确对待并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允许并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所走的弯路。做到了这一点,基层小语教研活动中才会出现更多真实的公开课、健康的公开课。

三、 “评课研讨”的误区及矫正措施

1.“话语霸权”现象。很多时候,基层小语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总是由教研员、校长及少数骨干教师担任,一般教师很少有话语权,他们只能当“看客”和“听众”。这种评课,往往是一方居高临下、侃侃而谈;一方被动接受,甚至听而不闻。这种信息的单向传输,没有了动态的生成,没有了思维的碰撞,没有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师生之间要进行合作、互动、探究,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评课活动也应该贯彻这一原则,使之成为业务骨干和普通教师平等对话、互相研讨的平台,要允许和宽容不同的意见。

2.“隔靴搔痒”现象。就是在评课中不触及本质,不指向细节,仅发表一些概念化、空泛性的说教。诸如“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先进的学习方式”、“板书工整”、“教态亲切”等。更有甚者,不能实事求是地对教学进行点评和分析,无原则地说好话,贴“福”字,严重注水,“夸”声一片。而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或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究其原因,是所谓庸俗的“评课文化”正在蔓延——主办单位做了那么多的准备,说几句好听的总是应该的吧;执教老师那么辛苦地备课上课,不要轻易地驳了人家的面子。可以说,这些评课时“隔靴搔痒”的不良倾向现象,严重削弱了基层小语教研活动的效果。

改革评课方法,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关注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课堂是由一个一个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所以要考察一堂课有没有落实课改的理念,体现课改的精神,主要看它的细节。有了课改的细节,才有课改的课堂;反过来说,没有课改的细节,就肯定不会有课改的课堂。评课时,不能总是套用一些现成的课改理念,而要从操作的层面考察这些理念有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要善于抓住细节进行科学的点评和分析,并使参与者从中获益。

其次,强调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评课是一种学术交流和研究探讨,应该允许对话,允许争论,允许质疑,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我们在评课中应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式。

第一,“沙龙式”评课。大家坐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力求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首先是增强了随意性和亲切感,气氛和谐,没有拘束,可以想说就说;其次能够减少“一言堂”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偏颇;再次容易产生观点的交锋,易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也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敢于思辩的能力。

第二,“问题式”评课。就是组织者就课堂教学设计让参评者(包括执教者)进行研究讨论。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同样,评课者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评判者、指点者转变为评课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以围绕下面的一些问题请参评者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①这堂课有没有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②在教学的设计方面有哪些好的创意?③哪些教学细节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些教学细节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④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你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估教学效果的?⑤你认为这堂课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理念层面的,还是操作层面的?如果让你听课后也来执教相同的课文,你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小语公开课集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