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名师的有效性
2009-04-08卢衍黄
卢衍黄
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从名师身上学习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但是普通教师和名师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教师一味模仿,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最后连课也上不好,如邯郸学步。因为每个教师的素质不同,个性不同,教学对象、环境不同,模仿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学习名师也要“拿来主义”,首要的是自己能够吸取的,特别是语文性、工具性突出的。至于“华彩乐章”属于名师的“个人专利”是拿不来;而他们所展示的人文性往往是水到渠成,是在解决好工具性的前提下形成的,要掌握他们的技巧还不如自己出彩(尽兴发挥)。因此教师可以从他们工具性展现的过程入门,来感悟教学的语文性,发现展开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少名师是从教学基层艰苦奋斗出名的,他们的教学非常注重语文性,特别是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值得教师“拿来”。王崧舟的成长之路别具一格,教学课例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其中的《两小儿辩日》虽简洁但不失水准,只要认真体味,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学习价值,掌握教学方法。
课例摘录:
师:我想听写几个词语,谁来?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一生板)
师:车盖盘盂
……
师: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车盖的样子和盘盂的样子。
(学生上台比画。)
师:再听写两个词,谁敢上。其他同学准备好!
学生听写。(一生板书)
师:沧沧凉凉探汤
……
师: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形容一下吗?
……
师: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一条线,想想有什么名堂?听老师读课文。(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汤连)
……
师:它们两个有关系。
生:车盖是大的,盘盂是小的。
生:我觉得它们两个都是一样的物品,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的。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一个小孩把“日出的太阳比做……”
师:了不起的发现!你读读。“一儿曰:日初出……近者大乎?”
齐读。
……
师: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词语中画了个括号,把它们看做一组,想想有什么名堂?(生举手)不着急,自己去读读,名堂在哪里?(“车盖”与“沧”、“盘”与“探”)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
师:很好。两个孩子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两小儿角度不同,观点会同吗?现在老师把一儿的观点擦掉(老师擦去车盖和盘盂),你说,这里得写上什么词?
生:近和远。
师:很好,请你把近和远写到黑板上去。(生板书:近远)
师:老师把另一小儿的擦去。(生板书:远近)
师:是日初时远还是日初时近呢?日中是远还是日中时近呢?两小儿“辩斗”(板书)。
理解“辩斗”。
……
从教学流程上看,教学从听写生词入手,引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读文思辩,体现工具性的同时显示了人文性,语文性表现得非常得当。由于工具性展示的条理比较清晰,层次分明,容易引起教师的教学共鸣,因为大家在某个环节也是这样教学的,只不过不成为一个良好的系统。从中作部分改进,大家的教学也许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能够学以致用。以工具性为主的教学,没有多余的部分,也不需要什么“附件”,如多媒体之类的,确实做到省时高效,教师有学好的可能。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意思,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比自己高明不了多少,对教师也不感兴趣,教师付出很多劳动,但是收获却逐渐减少,他们的教学热情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而名师的教学始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始终,除了开课教师独具的新鲜感外,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处理教学,特别是在用教材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删繁就简,可谓形散而神不散。就如本课例,教学是围绕“辩斗”展开的:听写、比画“车盖、盘盂”,听写理解“沧沧凉凉、探汤”,画线思考(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汤连)。只动用了四个词语,两条连线,就引出了整篇课文,引发了学生的热情。之所以如此高效,是因为它简单,简单得学生也认为非常容易,因此王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非常成功。在教学的容量上,师生活动系统始终处在平衡的状态。教师作用的是从小到大到小,学生的作用是从大到小到大。这样简单的教学,普通教师学习也就自然不在话下,当然这个点(“神”)要指明,掌握的速度会更快。
从这个课例上,教师可以得出这样的教学思路:语文的工具性体现的是知识的教学,人文性是认识提高的教学。从工具性的体现可以得出简单的方法:新词、关键句子、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要连成一线,教学时不能各自为阵,否则又回到以往遭到批判的教学。教师把握住知识和认识相联系尝试运用,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好用的方法。生字新词当中总有能够引出主要内容的。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在多数的课文教学中总能如愿以偿。比如说本学期五年级第一课《草原》的新词“渲染”“襟飘带舞”引出了草原的特点,主人的热情,而且这两个词是百考不厌的。如果课堂教学以它作联结点就不难显现精彩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两个词的本身容量较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渲染”不但是对草原的直描,而是作者的感悟,把草原写活了,把画的美丽注入草原的美丽,就是景美如画,画如景美。“襟飘带舞”写出了主人的盛装、迎客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并不比动漫差,它不但有绚丽的色彩、飘逸的倩影,还带来了如乐的马蹄声和欢呼声,教师的能力有多大,词语的天地就有多大。它们不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而且还不怕考它。语文学习不仅有乐趣而且实在有用,可以逐步改变讨厌学语文的现象。教师从这样容易入手的课例开始学习,在尝试中也会不断发现其他的方法,尔后再学习其他较高深的课例。因为不同流派的教学都有各自的理论和园地,学习者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历,是很难找到有用的东西的,永远掌握不了其中的方法。从学习这一类的课例开始,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先纯学才能杂学。
虽然一些教育刊物发表的课例也不少,但是能给阅读者带来教学上的帮助并不多,一是所选内容作秀的成分过多,一般人学不来;二是教师本人的表现过多,展示文本精彩的却很少;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难结合得恰如其分。一般教师的学习水平相差很大,有的能够领悟,有的却很难,所以刊物最好附加浅显易懂的编者按,或者学有所得教师的心得,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习名师的有效性。如果只是刊登课堂实录和授课者的设计理念、专家的评语,教师还是难于吸收,因为内容太精练了,专家术语也太多了。像《红楼梦》一样,脂砚斋的读者式的批语为爱好者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教育刊物要作为教师学习的桥梁,不单单一个实录就可以,还需要指导普通教师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名师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