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也可以这样讲
2009-04-08蒙永利
蒙永利
作为班主任,常常听到有学生在羡慕别人:“你昨天过生日,有那么多同学给你送礼物,你真幸福”;“你又买了新衣服了,还是名牌,你真幸福”;“啊,你们家都买车了,你让我们好嫉妒哟,你真幸福”……在感叹别人幸福的同时却不断发出“唉、唉”的叹息声,仿佛自己是多么的不幸。学生问我:“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吗?”我说:“说不好,不过可以跟你们谈一谈我们上中学时是怎么看待幸福的。”学生很感兴趣,说:“好呀,给我们讲一段你们那时候的故事吧。”我的思绪不禁飞回了属于我们那一代人的中学时光。
记得那年在县城上初中,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那是一段以解决温饱作为目标的日子,物质远比现在匮乏,口袋远比现在羞涩。食堂里的饭菜是单调的,早上萝卜,中午白菜;中午白菜,晚上萝卜。菜里的油水极少,洗碗时只需在水龙头下一冲就干干净净,倒是很省事。饭菜下肚还不到两个小时,肚子就会叽哩咕噜叫,因而对吃肉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向往。
古人有“三月不知肉味”,虽然夸大了一点,但我们三天不知肉味那是常有的事。一来是菜市场的肉的确少,食堂别想天天买到;二来呢,自己口袋里的伙食费也不多,即使食堂天天有肉卖,我们也未必买得起。为了能吃上肉,就得节衣缩食。我们平日里的菜票开支也就一毛五分钱,而买一份肉就是一毛五,也就是说买一份肉就等于吃掉了一天的菜钱。吃肉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们都戏说那是“过资本主义生活”,既然是一种奢侈就不能顿顿吃肉,总不能为了贪恋一时的口福而让其他的几顿吃白米饭吧。于是吃肉的日子就慢慢框定在下面的几个时间里,比如说考试考得好了,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来念了,做了什么好事被老师表扬了,碰上什么节庆日了……所以你只要看到谁今天在食堂打上一份肉了,你就会知道他定然是有什么高兴的事。看到别人有肉吃,自己嘴里的口水都会一股股地涌出来,一到这种场合,你对“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含义就会领悟得特别深刻。
好不容易轮到自己有机会吃上一顿肉了,那一天都特别兴奋,老早就拿着饭碗等在食堂打饭的窗口边。大师傅们把菜端上桌,那股油香,那股肉香早已沁入心脾。手里拿着一毛五的菜票,“打一个肉”,声音远比平时响亮。“阿姨,再给打一点点汤”,口气充满了期望和祈求,那个打菜的阿姨觉得你叫得甜,抑或是今天的心情好就会用打菜的勺子浅浅地给你舀上一点汤。你知道是什么汤吗?肉汤,荡漾着油花花,飘着淡淡酱油味的肉汤,看着闻着都会让人食欲大增的肉汤。接下来的事自然就是躲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去静静地享受。为何要躲起来,又不是作贼?不躲不行呀,同学看见了,个个眼里冒着狼一般饥饿的光,若是你夹一块他来一块,那可是比吃我身上的肉还心痛呀!一块肉在口里嚼着,吃了一口饭,又吃了一口饭,两三口饭下肚,那块肉还在口里面,舍不得吞下去。这顿饭吃的时间特别长,也特别的香,直到上晚自习了都还在口里和心里回味。
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吃上一顿肉,哪怕是能在饭里泡上一点肉汤,或者是能闻到那飘来飘去的肉香,都是一种幸福,幸福在我们的心中就是如此的简单。
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明白什么是幸福了吗?学生说:“老师,我们明白了,我们并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一颗感受幸福的宁静之心。”“对了”,我欣慰地说。
我亦顿悟: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对这个词也有不同的感悟,就像小时候我们看电影,特别爱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家长就像模像样地比划了半天,可总是无法对我们说得清楚。有时候,讲大道理不一定要大张旗鼓,堂而皇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同样能沁人心脾。思想教育不是非得正儿八经地在课堂上宣讲,也可以在生活中像我这样做。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