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名片·责任议案
2009-04-08徐敏
徐 敏
嗜肉如命者,非川人莫属,无分男女,童叟皆亦。虽餐餐无肉不欢,却甚少肥胖者,何故?至今成谜,引得语论者众,却究竟泛泛,无有通达者。川人鱼肉,可谓手法熙熙,品类攘攘,倘——话之,似比山高海深。无奈矣,于此枚举二味,人皆易烹,甘味天下;近于天涯海角,远涉悉尼冰岛,凡有华人地,皆有此二味,乃川菜之名片也。
蒜泥白肉:以五花或腿肉,白水煮熟,晾于一隅,随食随取,随心所欲。取快刀片肉,愈薄愈好。话当年,白肉大师蒋海山,人送绰号蒋创刀,其居成都,技艺娴熟,刀随手转,片肉如刨,一刀一弹肉片入盘,层层叠叠,犹如刨花。肉码于盘,多寡无忌。先切葱捣蒜,入花椒辣油,加白糖味素,后以酱油米醋相调合,淋于白肉之上,如是简单,然却味美。籍此明鉴吾等,冗繁未必真功夫,简约何尝不甘霖。细嚼此味,蒜香浓郁,绵软爽滑,不腻不滞,滚熟者喜食,陌生者可馔,暴殄一回,一世难忘。
回锅肉:又名熬锅肉,历史悠久,食者甚众,川渝人家,无不会做,此乃川菜之鼻祖耳。俗话有人蜀不食回锅肉,如同白痴四川走。炮制此昧,繁简有别,然成菜竟如出一味,怪哉怪乎?清末成都,有一凌姓翰林,宦途失意,退隐乡居,其心已如净土,安身立命烹饪,创久蒸回锅肉于巴蜀,与众派回锅肉分庭抗礼,沿传至今,原本此肉煮后炒,此翁非改蒸后烹,取隔水之器,密闭蒸其肉。于今观之,合情合理,肉香不失,营养不败。自此,名噪锦城的久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家常做法还是以先煮后炒居多。
上好回锅肉,选料考究,后腿二刀臀尖肉,每猪仅有两三斤。煮熟之,切片之,与豆豉豆瓣爆烹之,投以蒜苗蒜苔,青椒洋葱,好恶由己,随心遂欲,三翻两颠,即刻出锅。正宗川菜,店无大小,若此莱昧差强人意,其它之菜必烂无疑,可拍臀去之。
责任议案
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的许多提案(议案)都会引发诸多议论,这原本不是一件坏事,它有助于鼓励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也体现出民众的意志趋向和多数民意的力量。人民赋予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做出建设性议案的权利,而他们则有义务通过深八的调研,严肃认真地反映民意。但在今年的政协会上,个别委员的议案颇具草率性,从而导致民众争相“问罪”。
某些议案之所以遭致诘难,并非是媒体有意炒作花边新闻,而实在是民众需要负责任的议案。譬如“用10年时间恢复使用繁体字”议案,我国自1956年第一次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来,曾先后多次修改方才得以稳定使用至今;不错,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难道我们应该恢复到甲骨文,大小篆上去才显得“有心之爱”和不失文化底蕴吗?又如议案以“用公积金购买第1辆车”来扩大内需,政策仅倾向于汽车业,而其他纺织,建材、电器等诸多行业又该怎么办?任何以偏概全的方案都是值得商榷的,委员们更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来厘清议案的脉搏。
再有“将子女3%工资存入父母养老保险账户”的议案,就更显得本末倒置。该议案出发点看似源自“民族优良传统”的百善孝为先,但实际是一种强加民意的“拍脑瓜”意志。该委员认为,子女利用50岁以前的黄金工作期,每月存入一笔钱,会大大减轻因养老而带来的经济压力,有效缓解养老负担。那么,目前中西部在业人员月收入平均仅800元左右,每月存入3%即24元,20年只有区区6000元,够养老用吗?儿女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属伦理道德范畴),这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需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用以赡养我们的老人。这种不具操作性的一己之见,本就不该作为议案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