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学习动机激发试验研究
2009-04-08周汉武
周汉武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教育中的深入运用,多媒体课件现在越来越得到教师的亲睐,可是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却忽略了教学理论的引导,缺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因素,使用效果得不到保证。本文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激发学习者动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注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课件效果更好。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动机 激发
一、试验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成为探索的重要部分,并且有了很大的成效。比如,在教授新内容时设计先行组织者(新知识的导入),进行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设计等。
那么,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能不能也进行先行组织者设计,设计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呢?在这里,我们进行了试验,以测试其学习效果。
二、试验设计
为了测试设计先行组织者在多媒体课件中的效果,我们采用分组对比试验:试验组用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和控制组用没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
试验的内容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为了避免学习者提前预习新内容,我们选择的试验对象为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初一学生。这样,试验的内容对所有学习者来说都是新内容,起点大致一样,从而保证了试验的有效性。我们随机从学生中抽取试验对象。为了节省时间和不必要的外在因素干扰,我们选择用书画回答的方式进行;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每一种呈现方式进行三次试验,每次试验任选十八人,组成三组,并且取每组的平均分作为该组的最后得分。
学习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
三、试验过程
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学习过程
对试验组(即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组),我们在学习环境中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用钢做成的针把它轻轻放在水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滴管滴出的小水滴为什么是近似球形的?三个不同直径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玻璃管内的水面比管外的水面高,而且越细的管中水面越高,这是为什么?然后,我们展示几个真实试验:在盆中轻轻放入针,针浮在水面上;滴管中滴出的小水滴是椭圆形的;用细铁丝弯成一个U形框,框上套着一个可以自由滑动的直边,框上沾满肥皂液,用手轻轻向外拉直边,然后松手可看到直边被肥皂液“拉”回去了;三个不同直径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看出现的现象。展示完这些试验后,让学习者细想其中的道理,然后放慢镜头,以显示液体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节详细讲解学习。对控制组(即没有先行组织者的多媒体课件组)我们直接用多媒体进行该节详细讲解学习。
第二步:回答问题
1.什么叫液体表面张力?
2.液体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表面张力?
3.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4.表面张力在生活中有何运用?
5.如果我们在做表面张力试验时,没有表现出液面的张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步:学习者书面回答
对第1、2题,我们以学习者能抓住重点即为对,各为1分,对第3、4、5题,我们以学习者的有效回答数量为成绩,即每一个有效回答记为1分。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各组的成绩如表1,第1、2题成绩如图1,第3、4、5题成绩如图2。
第1、2题每题1分,共2分,每组六人,所以每组满分应为12分;第3、4、5题,每一有效回答记为1分,没有限定个数,故满分未知。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第1、2题的回答区分度不大,差别不明显;对第3、4、5题的回答区分度较大,差别较为明显。
就数据分析,对第1、2题的回答,实验组总分为27分,控制组部分为27分;对第3、4、5题的回答,控制组部分为12分,实验组部分为24分,为前者的2倍,因此差别较明显。
结论:从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及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强度,这也验证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应当表现那些不宜理解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我们不能盲目地进行“书本电子化”设计,应该结合教学理论,把知识与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大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育涛,安素平,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2]吴疆,王润兰等著,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Z],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