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载道 以课渗德

2009-04-08杨卫萍

知识窗·教师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思想

杨卫萍

细观现今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很多文章都具一定的思想性:爱国、诚信、宽容、谦让、孝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道统一,以文载道”。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因而习惯、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抓住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里的深刻道理、先进思想、感人形象、优美的语言都可以给学生极大的教育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一、深挖教材,把握思想落脚点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载体,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激情和思想。它们都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教材文章体裁多样,类型不同,有的具有显性教育性,有的具有隐性教育性,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细致地把握文中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等等),同时还要深入钻研教材细节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可就“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一句话,引导学生领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以文载道”。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缜密的德育思想,才能在每堂课中实施最有效的德育渗透。

二、钻研学生,落实课堂效果

教师一定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发展状况,并从他们的角度去发现课文中的德育契机,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道德因素,指导仔细体味,对学生进行最恰如其分的教育。根据内容需要,创设轻松、自然、和谐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孩子们的体验范围,让孩子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先在导课时让学生书写课题,然后对一些书写工整的同学予以赞赏,而对一些写得稍差的学生给予批评,让他们分别体验得到表扬和批评的不同感受,再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鼓舞激励,也离不开批评指正,从而正确面对荣誉与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同时明白父母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朗读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由入境进而入情,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做好准备。

三、尊重学生,避免说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认识、思想和意愿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意志,切忌像传道士般把自己的观点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学生们有感而发时,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倾听、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逐步走近问题中心,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但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一旦学生与作者心心相通,这时的德育渗透才不是空洞的,而是生动的、有效的。

四、 注重活动,升华品格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扩展,用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对照生活,评价生活,达到教育与知行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使品格达到升华的目的。如:教学《可贵的沉没》(人教版第六册)一课时,我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神态和语言)等。回校后,我及时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画展,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画张贴在教室里,孩子们的画五花八门,有帮父母洗脚、捶背的,有帮父母做家务的,有给父母送节日礼物的……其中大部分画都配有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感恩教育,懂得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爱。

普斯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恩江二小)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思想
教材精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