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魏书生的教育艺术

2009-04-08刘雨菲宣庆旺

中小学校长 2009年3期
关键词:魏书生主人教育

刘雨菲 宣庆旺

初次听到魏书生这个名字,是在1998年,那时我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几年后,为了做好班主任,平时经常搜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资料信息,就这样第二次和魏书生“见了面”。再次的相逢,更多的是敬佩。当时的我就是想把魏书生的管理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自主学习”搞过,“班级银行”、“班级公安”、“班级医院”等做法也尝试了,不但没有收到他所讲到的那种效果,有时还弄得一塌糊涂,最后往往还是回到“严防死守”的老路上。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难道自己的学生素质差吗?难道魏书生的办法中听不中用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现场聆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带着这些疑惑,会后我与同仁们进行了交流,感触颇深。听魏书生的讲座,读魏书生的书,我被强烈地震撼了。震撼于他的聪明,震撼于他的执著,更震撼于他的思想、他的精神。聪明的人很多,但他能把聪明发挥到极致;执著的人很多,但他执著得让同行望尘莫及。魏书生更改变了我们这个教育大国的教育观念,他的思想犹如黄钟大吕,给按部就班的中国教育以春雷;他的精神,犹如开路先锋,给忽左忽右的中国教育以春雨。时代造就了魏书生,使我们看到中国教育还有大师在。

一、“守住,守住,再守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

魏书生的“守住”观是对中国国粹的肯定,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扬。他对孔子推崇之至,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吃透了用活了,他说:“孔子被打倒三次(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伟大的人是打不倒的。”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教育理论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已经相当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这些古训,一点都不过时。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是区别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他的“一堆萝”趣谈,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肯定,对个别“专家”的所谓改革的嘲讽,魏书生有一段绝妙的譬喻:“有一些人专门负责把明白的事说糊涂了,把简单的事说复杂了。比如,说一堆萝卜,大家谁都明白。但是这就显得认识上太没深度,理论上太没高度,怎么办?就表述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大家一下子全蒙了,什么是‘此乃?什么是‘若干?什么是‘组合?于是,不明白就得培训,培训完了终于明白,还是一堆萝卜呀。”不必再评论什么,他是智者!

二、“坚持,坚持,再坚持”: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

魏书生认为:认准了的东西就坚持,不折腾,不动摇,不急功近利,不跟潮追风,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他最爱做的实地调查是了解听报告的人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入会者的两个3%让我汗颜:主动选择当教师的只有3%;当了教师,并热心教育的人只有3%。他笑了,但这里面的深层含义恐怕只有这位教育家自己懂得。日本是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当教师,新加坡是最有学识的人才能当教师,而我们是最“走投无路”时才当教师,这能不能解释目前中国教育的举步维艰?“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于漪语)魏书生说:“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魏书生把人与工作分为五种境界:无心无意的境界、三心二意的境界、半心半意的境界、一心一意的境界、把工作看成是品尝人生工作的欢乐。魏书生认为他属于最后两种类型境界的人。如此境界的人,难怪把教育能领悟得如此透彻!

三、“松、静、均、乐”:超凡脱俗的工作方法

他说对待工作要松静均乐,对待学生要松静均乐,走进教室要松静均乐,回家也要松静均乐。“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是魏老师挂在嘴边的话。尽管他有着繁忙的公务、众多的职务,但他仍然坚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他致力于拓展学生内心的潜能,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因为,他认为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教师的职业就是让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他特别强调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神话人,不丑化人。他对“人”的解释含有释家的哲理:一撇一捺,一长一短,一上坡一下坡,人生也是如此。他经历过文革,挨过批斗,因此能用平常心对待人事,这是一种豁达,一种境界。一份平常心,是对教育道德的最好诠释。

四、“善待自己,就应善待学生”: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

魏书生喜欢教书,他适于教书,因为他有师者的才华、师者的气魄、师者的灵魂。人人都想把书教好,出人头地,成功的不多。魏书生没有想到出名,但他的成功使他出了名。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智者的道路。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并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魏书生认为,要把学生当作“主人”,就必须尊重学生,努力走进学生心灵,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可恶之人有其可爱之处,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这是他对后进生的评价。他说,后进生教给了我如何教书和做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肯定的。咱们就是去发现这些,然后帮着人家壮大和发展人性中最美好的那部分。”这可能是魏书生成功的全部内涵吧!

五、主人管理——魏书生的教育艺术

主人管理是魏书生同志最常用,也是他最擅长的一种管理策略。他采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每当出台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或修改一项原来的规定,都要通过全校教职员工反复讨论,最后才能决定。一旦走下来,就不轻易改变,要通过一个阶段的运作后再来验证其是否合适。魏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在这一管理策略中,大略要分如下三个方面。

1、明确主人身份

魏书生同志经常提醒自己,校长是全校师生的服务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于是他也经常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全校师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让全校教师们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事情才会好办,教师的事情才会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师们自己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学校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教师们参与策划,亲力亲为的。如此一来,教师们怎能不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呢?

2、竭尽主人的职责

人就是这样,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后,而且是从内心里愿意充当的角色,他就一定能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魏书生所在的学校的

老师工作任务非常明确。教务处、政教处、教改办,分工明确: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各负其责;学年组、学科组互相协调;班主任、科任教师相互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内工作,在自己的工作的小田地里,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主人。每个人每学年、每学期都有自己的计划,每周、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操作。正所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都是主人公,个个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儿。

3、行使主人的权利

行使主人的权利是魏书生教育管理一大突出特点。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自己管辖的田地里是有绝对权威的。比如,教改办主管业务学习,在业务学习期间,就是校长迟到或旷勤,也同样要扣分。教务处考查任课教师是否及时走进课堂上课,即使是党支部书记,在上课铃声响后没有走进教室,也是同样被扣分。就这样,该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主人,都既是他人的管理者又是他人的被管理者。就这样形成了管理运行机制,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使这个整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的。我们要以魏书生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和教育观,魏书生的成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六、“爱”学生:魏书生教育艺术的基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早出自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一书。其实爱并不是教育的措施,而是教育的条件,是教育的必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的河流淌过那些天真而幼小的心田,才能抚平那些心灵深处的沟沟壑壑,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魏书生在《教师的三重收获》中谈到“教师除了收获各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真挚的感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则是照亮心灵世界的灿烂阳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种爱弥足珍贵。来自师长的爱与尊重远比任何说教、批评都更有效,这种情感的暖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其高尚情操的形成和发展,释放其潜在的才能与热情。同时,师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做到能爱、善爱:无私地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爱、被赏识、被重视时,自信心就会树立,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的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展。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和爱心去引导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戴。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把爱心幻化为赏识、尊重和信任,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啊!

学习魏书生,不能走捷径,应该从他的教育思想入手,然后再借鉴一些具体方法。当然要想领会他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应该牢牢把握两点:一个是在他身上体现的自强精神;另一个是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换而言之,自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创新是其不竭的动力。

七、自强: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

1、“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

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定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只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2、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自强”的关键

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是不容易的。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里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因为“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谈到:“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的生活是相吻合的。

八、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己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创造性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魏书生主人教育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主人有的我也有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弓的主人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当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