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策略
2009-04-08王晓忠
王晓忠
摘要: 二级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本文针对二级学院的生源特点,分析了适合于二级学院教学的有效途经,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二级学院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二级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依托于本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给很多考生提供了读取本科的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1]。然而,二级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相对于本部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自我约束及调控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为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读书时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却往往表现平平,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对日后职业中的成功并无决定性的影响,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更多地取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但是,长期以来大学本科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口讲、板书,学生耳听、笔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作业的布置基本上以教材提供的习题为主,缺少观察、制作等实践性的作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当中,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是整体教学过程依然保持了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普遍不爱学、不想学,教师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的被动局面。目前,二级学院开设的都是一些实用性的热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时注重学科专业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不仅是贯彻教学大纲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大学教育,同一门课程可选用的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千秋,如何从众多的教材中挑选合适的版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直以来,很多二级学院采用了和本部相同的教材。以电子信息工程系数字电路课程为例,初期使用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阎石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在2006年跟随本部系科更新为第五版[2]。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版教材一方面涵盖了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当前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特点,增加了关于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方面的内容。从上述角度出发,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学参考书,被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广泛地采用。然而,该版教材正因为内容丰富,理论阐述详细,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科文学院的学生并不一定适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尽管我们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取舍,但大部分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课程预习、复习时常常因分不清主次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材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此外,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比较灵活,大多是根据本校师资力量、市场需求而开设一些新兴的、热门的应用型学科。由于二级学院直接与市场挂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弥补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毕业证书“先天不足”的缺点,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增强在社会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从上述因素考虑,选择偏重实践性内容的教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
2.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终生具有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人[3]。为实现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教师必须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摈弃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建立和形成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1)积极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4]。
尽管二级学院学生在学科成绩上不尽如人意,但是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发散性思维也比较活跃,考虑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十分适合且必要的。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5],将学习任务分解给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课堂教学中,以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互助的群体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强调课程的预习环节。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预设学习目标,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对给出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略微不同,这里的课程预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占用正式课时。只有充分地预习,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作为,而向教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控制,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提炼出来,及时地归纳总结,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
(2)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耦合
重视实践课程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探索未知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理论应用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忽略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实验课程是在理论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集中开设的,其中《示波器的使用》、《TTL门电路的特性》和《组合电路设计》三个实验所涉及的内容是课堂上已讲授过的理论知识,但是后续的实验内容都落后于理论教学的进度,没有达到实验教学本身所体现的良好效果。
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随时穿插基本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后跟随相关的实验,不仅能够尽快地对实验设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中规模集成计数器是时序逻辑电路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首先讲述芯片的工作原理,介绍芯片管脚的功能和结构排列;学生结合实验箱进行基本功能的验证、计数器的设计等,从而将教学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
全部课程结束以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或实训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任务要求,运用已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和电路调试,最终形成实物作品。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考核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检测,同时也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
目前数字电路学期考核成绩的构成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公式。其中,平时成绩约占10%,主要根据平时的作业情况决定;实验成绩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所占比重为15%;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均采用闭卷的形式,所占比重分别为15%、60%。
上述考核方式兼顾了学生平时表现和实验技能,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进一步强调和完善实验技能的考核,采用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成绩相结合的评定方法。平时的实验成绩除了考虑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外,还要进一步对实验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进行考评。期末实验考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熟悉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最后在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和纪录的书写情况给出考核分数。实验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配比例为1∶1,在学期考核成绩的比重可以提高到20%左右。此外,应当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旷课累计到一定程度或严重违反纪律者则取消平时的成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纪律规范是良好学习习惯和优良作风形成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对于二级学院一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更有积极意义。
上述几点建议是笔者在从事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实践,才能探索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完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13-14):1-4.
[2]闫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勇.论学习的本质[J].中国教育导刊,2004,(10):9-11.
[4]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5]王利清.“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学研究,2008,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