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考核的几点建议
2009-04-08刘国忠
刘国忠
摘要: 体育课程的考核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的考核应力求反映学生的学习提高的基本情况。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与考核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考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 问题 体育课程考核 建议
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确立了大学生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将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对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学生的体质健康提高了,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就应该拿到高分。然而,在现有状态下,大学生体育的考核仍然是考运动技能,用单项能力的高低来确定体育成绩的优劣。这种考核无疑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进行全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有能力提高,才能使学生健康,从而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才能反映出健康提升的幅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运动起来,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1.1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观念强调学校体育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忽视理论教学和健康教育。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体育课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淡化科学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指导及运动习惯的培养。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学时数不到体育课总时数的10%,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忽视了对大学生基本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人才体育能力培养的片面性。
1.2教学形式陈旧、封闭。
教学的组织形式以陈旧的、封闭的实践教学为主,现代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很少采用。主要是用专项训练手段来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以技术教学为主。学的方法仍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本身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1.3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的学习,应掌握体育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在很多大学的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对老化,加上部分高校引进体育教师的竞争机制较薄弱,导致一些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出现了滑坡现象,影响了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有一部分教师对考核的意义认识不够,随意给学生一个成绩,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
1.4体育教学内容陈旧。
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偏重于竞技技术的传授,并与中学重复较多,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弊端。
1.4.1由于重复内容较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抵触情绪较严重。女生上体育课面露苦色,男生在体育课上则抱怨项目单一。调查显示,有97%的大学生喜欢体育,却有91.5%的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对体育课“深恶痛绝”。
1.4.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较低。
1.4.3时代特色不鲜明。一些教材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极限运动、户外运动、轮滑等现代养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内容,因受场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几乎未涉及。由于大学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水平较低,致使大学生成人后体质健康程度堪忧,具有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的大学生数量偏少。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
1.4.4教学评价体系应试化。一些项目的测试标准主要是针对于运动相关性而设计的,忽略了与健康相关的身体素质。由于评价标准的特性,引起了体育课应试化的现象,非测试项目被忽略。要求“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大纲,实践课中难以实现。而且这种标准的实施,影响了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多个测试内容同时实行,体育课教师忙于测试,疲于应付。这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和锻炼的整体效果、自我锻炼的能力,也影响了体育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体育课教学的创新。
2 高校体育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建议
体育课程考核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的,它应涵盖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学生体育基本知识能力的掌握,还有学生单项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如下图所示:体育习惯的养成情况,可以用早操和课外活动的出勤率来计算,在实际过程中,这些数据可以从学生所在学院的团委取得;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可以从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考试中取得;学生的单项体育技术能力,可以从学生的学期末的体育考试中获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应该是体育能力的各要素的合成,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组合,各项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上合适的权重,才能使学生的体育成绩更有科学的意义。
3 结语
大学生的体育考核,是大学体育教育很重要的环节,科学的考核制度能肯定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能肯定学生的精力投入,还能肯定学生的体育能力。在现有状态下,体育工作者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大学生的培养标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形成终身体育为追求目标,考核力求反映出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体育的提高范围及体育意识的形成程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升,蒋先军,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26-28.
[2]蔡利新.体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78-92.
[3]乔世荣.高师体育课程考试体系的改革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