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来信

2009-04-07

网络传播 2009年3期
关键词:时评学费专家

是向“专家”拍砖的时候了

《百度百科词条被恶搞“专家”被解释为“脑残”》只是一篇小文章,上网之后,却被数以百计的网站迅速转载,这一点也不奇怪。面对已经变味的“专家”,网民们早就忍无可忍,现在是向他们“拍砖”的时候了。

本来,专家是个多么神圣的称号,他代表了崇高的荣誉、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人们心目中,专家一来,茅塞顿开,专家一语,金玉良言。每每专家现身,会投去信赖目光,大凡专家开口,均奉若经典。而今“专家”却与“脑残”挂了勾,由于个别专家的不自重,不自爱,不自尊,“专家”之名被亵渎,“专家”概念起变化实属必然。尽管此“专家”不可能代表彼专家,但却真正成了搅坏一锅汤的“老鼠屎”。

“脑残”者,非正常思维也。为此就可以语无伦次,大放厥词;也可以昧其良心,伤天害理;还可以见利忘义,胡说八道……于是,明明白的,偏要说成黑的;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在他们嘴里却讲得既玄又涩;面对明摆着的问题,却回避搪塞甚至曲解误导;有的甚至不惜自堕卖身,变为某些不付责任的“大款”“大宫”的传话筒、扬声器。还有那些不断被揭发出来的学术腐败事件,那些过去与专家根本不搭界的“抄袭门”事件。不都在证明着脑筋的“残疾”?记得三鹿毒奶粉被揭发时,不是就有专家出来说“对身体不会有害,不用担心”吗?当那长蛆的橘子被传得沸沸扬扬时,不又是有专家说“即使吃了也不会对人体有害”吗?说这些话的专家是否有家人喝过毒奶粉,吃过蛆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此迅速如此振振有辞地为问题奶粉问题橘子保驾却是我们感到吃惊的。一个连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怎么专家反而模糊了呢?为了黑心人的利益,为了自己赚黑心钱,这类“专家”的脑袋已经失去了思考功能,而仅仅只是被别人操纵的“工具”,这还不是“脑残”又是什么?再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原本就是墙上的芦苇,“嘴尖皮厚腹中空”,却披着专家的外衣胡弄人。即使是本来有头有脸的专家,一旦黑了心,也会作出败坏声誉的事情来。不是吗,身处学界,心有旁骛的大有人在;把教书育人置之度外,心思全用在发不义之财者也不鲜见;有的学术讨论会上,“论文”毫无真知灼见、“专著”的学术水平极低,种种不健康因素的存在蔓延,让人们怎么可能相信这些专家的大脑是健全的呢?难怪网友不仅对“专家”,对那些所谓的“教授”,也有了“叫兽”的新解,

话又说回来,网民的举动和数以百计的网站转载这一文章,恰恰反映了民意所向:希望专家能够名副其实,希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都有个健康健全健壮的脑袋,希望专家的行为和语言都真正像个专家。民愤可爱,民愿可贵。不知网民们的这一“拍砖”能否把“专家”拍醒?(云南董保延)

“专家”成“脑残”的悲哀

最近,一篇小文章《百度百科词条被恶搞“专家”被解释为“脑残”》上网之后,迅速被数以百计的网站转载。有关“专家”的这个词条增加了一些解释,其中一条是:“指一群吃饱了没事干或正事一件都没干过却整天都在思考如何强奸民意……的脑残”。

网络语言常常充满幽默、诙谐,有时也会充满暴力。但是,对于“专家”被解释为“脑残”,却是一种冷幽默而非人们通常指责的网络暴力。

为什么?众多“专家”早就给出了答案。

比如,有著名“专家”认为:“洪水有利于经济建设。”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则进一步说:“1998年特大水灾刺激了需求,拉动增长,光水毁房屋就几百万间,所以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

按照这种说法,发展经济变得非常简单了,每逢雨水季节,只需组织人力去扒河堤,制造滔滔洪水即可。也难怪这些“专家”被网友们戏称为“脑残”了,不是“脑残”级别的专家,还真想不出如此绝妙的办法。这些“专家”在提及这种理论时,难道没有想到那些被洪水吞噬的生命吗?难道没有考虑到洪水带来的巨大损失吗?

再如,经济学家茅某提出:“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张某则指出:“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

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非常荒唐的假设基础上的。以提高学费的观点为例,要想成立,必须具备四个前提:第一,富人的孩子都是傻子。第二,学费提高很多的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还能拥有正常进大学校门争取奖学金的机会。第三,多收的学费腐败官员不贪污、乱收费毛病缠身的学校不侵占,完好地以奖学金的形式发给穷人的孩子。第四,所有的人(包括富人)都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财富。

而这四个前提通常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因此,建议被成为“脑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没有谁是“脑残”的,“专家”尤其如此,但现实中的“专家”却习惯性的表现出“脑残”的特征,其观点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更令人信服。

假如“脑残”有一个同义词,那么,它就应该是大忽悠。专家们的种种“脑残”表现,许多是基于常识的缺位,有的则是由于被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购买,不得不如此表演,以至于太过于拙劣,而暴露出“脑残”的面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家”成“脑残”具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它不仅帮助公众更能从盲从的心态中走出来,也能促使“脑残”的“专家”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业务。

因此,我们在抱怨“专家”“脑残”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消除“脑残”理论存在的土壤。中国不需要“脑残”的伪专家,而需要以民生为核心的真专家。(上海时寒冰)

今天你脑残了没有?

忽然间“脑残”成了2009年网络上的一个热词。

脑残,顾名思义就是脑子有残疾。脑子残疾,思维肯定不清晰,非正常,势必产生认知残缺。在当下,大家热议、热评的“脑残”恐怕不是指生理上的残疾,而是指那些健全者办了类似于脑子残疾者一样的事。比如,像叶匡政先生说的,那些写时评的人,许多人患上脑残。

叶先生说“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比如让他很可气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成了事儿,芝麻点大的事成了新闻,还有把小事拔高到无聊的境界。还有他很可气的那些面目可憎的文字,人云亦云的观点,放在台面上的瞎话。再有,让他更有些痛心疾首的一笔好字被电脑废了,一手好文章给时评废了,而且不能给民众找到思想的出路。

这些道理都成立,相信许多人也会赞成。从中也会看到仍然还有人高擎文以载道的旗帜,依然那么有责任感,有社会良心和良知。不过,同时也觉得这些人有些势单力薄,很容易被淹没。不管是声音,还是身形。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种、这类脑残竟然像感冒一样普及,从媒体到作者到再到读者,面广量大,可谓“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拿叶先生特别不赞成讨论的“宋丹丹不上春晚”这个话题来说,不仅七嘴八舌议论的人多,而且在网络上发表文字评论的人也多,关注的人更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大家十分关注央视春晚这道“年夜饭”,说得更好听一些叫“精神食粮”。宋丹丹可不是一般公众人物,她比许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作家可要有名得多,受关注得多。当然,如果你把这看成是鸡毛蒜皮、芝麻绿豆、无聊的事也行,但同时也要看到,就是有很多的人关心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无聊的事。当脑残者成了大多数,那么,身为脑残者还会在意自己的脑残吗?

想想都有些怕。那么多脑残的时评,铺天盖地,层出不穷,躲不胜躲,防不胜防。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写这类时评的人还真不是语言枯燥,味如嚼蜡,相反,它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当然啦,如果非要从这些闲篇中找鲁迅的风骨,思想的出路,呐喊请命之类,那还真有不小的难度。说的再明白点,在一个脑残的人群当中找非脑残者,恐怕要大海里捞针了。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叶先生的文章里面引用的脑残文字也十分有趣,而他所揭示的脑残逻辑可以说头头是道,门儿清。很替他担心有一天一不留神滑到脑残者的行列中来。不是有那句话嘛,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而真正的脑残者打了照面倒可以互致问候

“今天你脑残了没有?”(北京秦荣国)

猜你喜欢

时评学费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时评的一般思路
我的兴趣班学费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请叫我专家
党建时评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