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9-04-05徐爱仙马幼菊王启发姚世东
徐爱仙 马幼菊 王启发 姚世东
武汉市芦笋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徐爱仙 马幼菊 王启发 姚世东
芦笋学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称其为芦笋是因为其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形似芦苇嫩茎和竹笋。芦笋具有独特鲜美的风味,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蔬菜,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因此,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世界芦笋栽培面积26~30万hm2,我国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山西、河北、四川、河南、湖北等20多个省。
1 武汉市芦笋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武汉市种植芦笋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外贸出口的需要,曾在当时的洪山区谌家矶乡进行种植,但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和出口不畅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武汉市大规模发展芦笋种植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1 333.3 hm2,主要分布在黄陂区。该区是武汉市芦笋主要种植基地,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种,但由于引进品种不对路、芦笋茎枯病为害严重等问题,只有农户零星种植。2002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黄陂区的芦笋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种植区域由原来的个别街(乡、镇、场)发展到现在9个街(乡、镇、场)。另外,东西湖区于2006年与厦门如意集团合作发展芦笋产业,种植面积也已达66.7 hm2以上。
1.2 产业布局形成板块
过去,黄陂区芦笋受地形地貌和人们认识的限制,种植比较分散,呈星罗棋布的布局,不能集中连片,没有形成板块。2007年,仅在王家河镇凤凰村及前川街武湖村各有66.7 hm2左右的芦笋板块。2008年,黄陂区出台了系列扶持鼓励政策,吸引了一批批大项目投资芦笋产业,种植规模均在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目前,已在王家河镇、姚集镇、李集镇、三里镇、前川街、祁家湾街、罗汉街、大潭原种场等街、镇、场形成八大芦笋板块基地。
1.3 经济效益日趋凸现
芦笋营销市场由过去“借船出海”已转向“自营出口、内外贸并举”,进一步提升了芦笋产业效益。2007年,黄陂芦笋产业总产值达3 000万元,667 m2平均产值达5 000元左右,比2006年提高20%,最高667 m2产值达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由2006年的1∶3.8提高到1∶5。芦笋产业被农民称之为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1.4 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黄陂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生产加工链条最完整、品质最优、效益最高的芦笋种植基地。2007年,武汉市将芦笋列为蔬菜优势品种,成立芦笋产业化工作专班,黄陂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芦笋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芦笋的技术攻关和服务工作。引进了一批芦笋生产和加工企业,采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和市场化运作”的现代都市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一手连接基地和农户,一手连接大型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形成了“龙头企业(大市场)+专业公司(合作社)+基地(产地市场)+农户”的完整产业链。2004年,成功引进集芦笋、蔬菜加工保鲜、贮藏、出口于一体,年加工2万t以上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武汉新辰食品公司落户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该公司生产的“汇龙园”牌芦笋系列产品,不仅俏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年销售额过亿元。2005年,芦笋种植大户赵发刚投资200万元创建了武汉市黄陂蔡店仙参芦笋茶加工厂,拓展了芦笋产业链条,2007年,该加工厂实现产值800万元,其中芦笋产值300万元,芦笋茶产值500万元。
1.5 绿色品牌得以唱响
2008年,黄陂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命名为全国绿色农业芦笋示范区,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芦笋)标准化种植基地。“黄陂芦笋”已经形成了绿色食品品牌,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6月6~8日第三届全国芦笋发展与战略研讨会暨第一届武汉·黄陂芦笋节在黄陂区隆重召开,中国芦笋协会(筹)陈光宇主席认为,黄陂芦笋种植水平、芦笋质量、标准芦笋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比较大
据统计,包括抽槽、沟路渠、种子种苗、肥料、农药、人工等每667 m2投入需5 000元以上,一次性投入较高。芦笋属多年生宿根作物,当年不见效益,第2年才开始部分采收,第3年效益才逐渐增加,且市场波动较大,行情难以预测,投资者有所顾虑。
1.2 防控技术难,攻克尚需时日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各芦笋栽培地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武汉地区以春、秋季蓄茎期间发病最重,一般会造成减产30%左右,重则毁园、绝收,目前对芦笋茎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由于采收期长,很难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采收,极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给芦笋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严重制约着芦笋产业健康发展。而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芦笋相关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限,包括芦笋茎枯病等在内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待突破,需要进一步开展技术攻关。
1.3 推广体系弱,技术亟待普及
目前,芦笋产地大多数乡(镇、场)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推广体系不健全,仅靠市、区2级有限的技术人员,难以满足芦笋产地不断发展对种植技术普及的需求。农民种植芦笋的技术参差不齐,亟待加强培训,对当前摸索出的比较有效的采用农药涂茎防治茎枯病的技术要最大范围地传授给广大农民,提高其种植水平。此外,对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杀虫灯、性诱剂等)和避雨栽培技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推广范围。
1.4 贮藏设施差,市场有待开拓
从产地到上市过程中,由于冷链系统没有覆盖所有环节,运输过程中设备条件有限,嫩茎易失水老化,保鲜程度差,导致鲜笋损耗率达40%,商品率偏低,效益大打折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芦笋种植和出口基地,80%以上的芦笋出口,国内市场销售量较少,而随着芦笋产业规模的迅猛发展,芦笋贸易量的不断增加,质量标准越来越高,竞争将日益激烈,芦笋的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芦笋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3 发展武汉芦笋产业的对策
3.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健全基层推广体系,建立一支以引进试验示范为主体、街镇场级负责推广、村级直接指导农民的农技推广队伍。同时,加大对技术改进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对避雨栽培防病设施、田间软管滴灌系统、品种更新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
3.2 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大专院校对芦笋 “三高三省”技术进行攻关,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力争早日研发出全雄、抗性强的品种;攻克茎枯病防治技术难关,同时建立芦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芦笋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芦笋种植水平,提高武汉市芦笋产业的竞争力,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3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目前武汉市芦笋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而依靠单一市场的产业是不稳定的。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可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芦笋营养和保健功能方面的认识,引导市民消费芦笋,联合各大超市,开展促销活动,通过农业博览会等渠道,拉动国内市场,同时探索芦笋精深加工技术,提高芦笋产品附加值,建立多元化芦笋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3.4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高芦笋加工水平
2007年,武汉市芦笋加工量仅1 000 t。年加工能力不及年产量的15%,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回乡创业人员投资芦笋产业,预计2008年武汉市芦笋加工能力达6 000~7 000 t,实现销售收入1 500万美元。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武汉芦笋加工率提高至30%以上,年出口创汇达6 000万美元,促进武汉芦笋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徐爱仙,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430022
马幼菊,王启发,姚世东,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
200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