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双赢”模式探索*

2009-04-05陈龙国张新中

关键词:双赢指导员社区

陈龙国,张新中

(重庆工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20)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可供社区体育组织选择的活动空间不足

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匮乏。据调查显示,我国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馆仅为50.82个,比国外平均数低3.79倍;人均室内公共文体活动设施仅为0.0027平方米,室外仅为0.0114平方米。这大大低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群众体育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社区体育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谢军等同志发表在体育学刊2004年第2期上的《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社区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是:组织内部管理差,职责划分不清,活动无计划。从他们对16个社区体育组织调查表明约62.5%的组织无社区指导员,约93.7%的组织无活动条件,约81%无挂靠正式机构,与当地政府的行政机关联系不紧密,组织内部无明确的管理者,健身活动无计划,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缺乏组织发展的中、长远目标等。活动经费缺乏、内部管理无力、活动无计划、成员体育意识的不稳定和单一性都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社区体育指导员严重不足

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均衡,并且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社区人们的需要。就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而言,30岁以下的年轻体育指导员尤其偏少,所占比例不足13%。就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职称结构而言,获得高级社区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约为7000:1。大多数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以业余为主,以离退休体育爱好者为主,以志愿服务为主。由于受以上因素影响,其指导项目大多是传统健身养生之类的体育项目,缺少适合社区中年、青少年成员喜爱的现代健身项目。因此,社区指导力量的缺乏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体育的开展。

(四)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有待提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居民知道全民健身活动,15%的居民尚不了解全民健身及社区体育的概念,只有30%的人真正了解全民健身法规的性质、意义以及社会功能,40%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投入时间和金钱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说明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比较薄弱。从年龄层次上看,50岁是一个分水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二、我国高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体育资源相对充足,但有效利用率较低

就城市社区辖区内体育场馆的分布而言,目前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数量是最多的,约占总量的一半;虽然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文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但各个高校为了便于管理,多数体育场馆仍未对外开放。以重庆主城九区的高校为例,其中经常对外开放的只有15.56%,不对外开放的占45.67%。这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要求相适应。

(二)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和雄厚的体育师资力量,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够

高校拥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一支强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也有许多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这些专家和学者不但可以成为城市社区各类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者和推广者、而且也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者,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优质的服务。同时,高校系统的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观念,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的重任。这个教育功能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能有效地推动周边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然而,高校所具有的这些优势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高校内不管是体育教师、体育学生,还是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指导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比率都很低,指导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渠道和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需要更新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育表现为终结性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自大多数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再无延续。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本应是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许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便离开了体育,说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脱节,这也是造成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双赢模式

(一)联动模式带给城市社区体育的“赢”面

1.高等院校场馆优势可以缓解社区体育锻炼场馆设施不足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学校系统体育设施还相当不足,但正按照《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规定的目标前进。抽样统计显示,学校系统每634人拥有一个体育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3.31倍,占全国体育资源的比例达67.17%。因而,与社区体育场地设备相比, 高校场地、设备具有极大的优势。高校体育场馆等设施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广大社区居民开放,不但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利用率,从而必将把全民健身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2.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可以发展社区体育组织和指导员队伍,引导组织社区活动

在社区体育中,保健指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年龄、学历、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都会起到组织、引导功能,从而解决社区无人组织,人们余暇时间无事可作的问题。有的院校具有一定数量审批、颁发国家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权限,能完成培养较高质量的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的任务。可以说,高校的体育教育部门理应承担起为城市社区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是全民健身活动及社区体育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3.高等院校的宣传教育优势,可以引导文化、健身意识

当前,要改变我国全民健身意识淡薄这一现状,社会相关组织和部门就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高校尤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园地,在高校体育中,随着“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观念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必将推动高校体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到那时,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将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更重视能力和意识培养,如果再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社区感情、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引起他们对社区体育的重视,随着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技术、技能、知识就会带入社区。这样,他们既是体育的实践者,也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的直接行动,可以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其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二)联动模式带给高校体育的“赢”面

1.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都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这就为高校体育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高校体育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为社区群众直接提供各种健身服务,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问题;既是对他们专业知识、能力的检验,又为他们今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是体育院校毕业生又一新的理想就业领域或场所。

2.高校的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把高校体育的优势辐射到整个社区,可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这样学生课上是学生,课下则成为“社区俱乐部”的会员。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场地出租会员费、运动会赞助费等对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政府在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中的长期投入,减少了许多浪费,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从而实现二者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高校体育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途径和建议

(一)高校应主动和社区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社区体育涉及社会的多个系统和单位,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各系统和单位的共同协作。高校在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时,有必要和社区体育主管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各部门协调沟通,使信息顺畅,有效促进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正常化与科学化。

(二)可以成立体育知识推广站,以强大的知识资源服务社区

推广站可以设立体育知识咨询、体育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远程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等服务项目。体育知识咨询、体育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这些形式都可以直接面向社会群众进行,而远程体育教育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千家万户传授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使人们在不同的时空都可以接触体育,了解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活动。

(三)加强群众体育研究,研发适合群众开展的体育活动、体育器材

高等院校拥有的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广泛的体育信息,所以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科学地组合不同类型的健身内容,开发并推广成本低、简单易用的群众健身器材,扩大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面。

[参考文献]

[1] 孙涛.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4).

[2] 郭琼珠等.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

[3] 潘宏波.高校体育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2).

[4]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概况[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5(1).

[5] 中国教育年鉴2003[Z/OL]. http://www.moe.edu.cn.

[6] 杨辉. 社会转型期我国大众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0.

[7] 杨辉. 重庆市不同职业人群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9.

猜你喜欢

双赢指导员社区
社区大作战
“用工指导员+”激活集体协商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互学双赢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谋划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