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9-04-03张景安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张景安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和分析了当前本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结果对国内其他同类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16-04

一、引言

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趋势,信息网络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其特有的即时满足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架构了独特的科技文化景观,对教育构成巨大影响。[1]因此,为适应时代的进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通过我们对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已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二、晋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007年我们通过问卷法和走访法对晋北地区的大同市、朔州市市区的4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以及辖区内的十三个县区的5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拥有情况、校园网及校校通的建设情况以及师资水平等方面。

1.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拥有情况

晋北地区中小学计算机设备的拥有率达到了90%以上,除个别农村小学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拥有独立的计算机实验室(如表1)。另外90%以上的学校建有多媒体实验室,但地区结构并不平衡(如图1)。

(1)生均计算机拥有率仍较低,达到教育部20∶1要求的不足40%,特别是县区生均计算机拥有率一般都小于40∶1,达标的很少。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除城区的学校外,其他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整体较低,部分乡镇学校使用的是当地高校捐赠的已淘汰的旧设备,甚至有个别农村学校仍在使用486产品,设备的更新急待解决。

(2)除乡镇小学外,多媒体设备整体拥有率较高,但层次较低。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区中小学普遍建有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配有价格昂贵的数字投影仪;但县区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即使有多媒体教室,往往也只有老式幻灯机、电视机和VCD设备等,缺少现代的数字化设备,层次较低。

2.校园网及校校通建设情况

校园网及校校通整体建设较差(如图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区范围内中学校园网的建设较好,特别是省市重点中学,40%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较为完善,校校通一期工程基本完毕;但包括城区小学在内的其他学校建设情况较差,尽管按教育部的要求,除乡镇学校外,校校通工程在大多数学校基本实施,但校园网的全面建设在许多学校没有开展,这种状况与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

3.师资水平

从图3 中可以看出,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学历按教育部要求基本达标,特别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达到了本科学历,少数省、市重点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仅限于中专和大专。但调查中还发现,第一学历为中专、大专的教师通过自考、教师培训等方式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占50%以上,真正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到40%,个别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甚至办公室打字员兼职。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方法,因此培养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水平已是刻不容缓。

三、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县区级及以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平台基本完善,实际调查中也发现,各中小学按照教育部2000 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2003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特别是部分县区及乡镇学校,信息技术课就是为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开设的,并没有真正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该课程落在实处。主要问题如下:

(1)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低。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再加上人们思维及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城区好于县区,县区好于乡镇;而且在同一地区也存在差异:中学好于小学,重点学校好于非重点,但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教育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新课标中提到的信息素养[2]的培养较少;第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区及乡镇学校由于办学经费及意识等原因,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已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第三,通过对当地高校大学一年级部分学生的调查,接触过计算机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不足60%,有些农村的学生甚至于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2)思想上认识不足,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据我们对晋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由于初考不考、中考不考、高考不考,大多数学校甚至包括一些省市重点学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极低,在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前提下,信息技术课处于一种尴尬的“三不管”状态:教育主管部门不监控,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学生不用心,一到考试周期,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名存实亡”。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新课标改革初步完成,许多中小学校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意识均以中考、高考为主线,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这种形式化现象难以改观,难以真正实现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教师素质整体偏低,专业教师匮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时地收集、组织、管理、运用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或其监护人进行交流。他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由于本学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客观上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学科地位也导致本学科教师往往不受重视,缺少外出进修、培训、教学及学术交流的机会,甚至职称评定上也通常比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晚上几年,因此相比其它考试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学历偏低、职称偏低(据我们调查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超过5%)、业务水平偏低。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在对本地区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课件制作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元素;更有部分学校教师将信息技术教育简单化为“计算机上机”,而且对教学过程疏于管理,学生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在教学内容上,也以课本为主线,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日新月异”的特点,教学内容与现实差距较大,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都从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起,存在大量重复内容,没有针对不同年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缺乏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3],一在技术层面上,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有效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二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它建立在技术层面上, 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这两点,除了加强知识教育外,还应强调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使用观、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使用信息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及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与品德教育基本空白。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都没有任何准备,往往在迷茫中误入歧途。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本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应从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

第一,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并向县区及乡镇倾斜,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尽快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设和完善校校通工程,力争为本学科创建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第二,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实时监控学校的教育过程,学校也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数并保证实施,教师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另处,对本学科教师引进及现有教师在职称评定、升级、进修以及教学成果评定等也应与其它学科一视同仁。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几方面来进行:其一,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教师以带动现有教师水平的提高;其二,加强现有教师的在岗和脱岗培训,建立本学科完善的教师轮训制度。就我们对本地区的调查结果而言,师资培训可以依赖当地电教馆完善的电教设施和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依托当地高校,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来实施,既可以节约资金,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三,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教师能主动地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其四,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通过校内及校际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信息技术教育应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进行,避免简单地重复,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制定基本完善,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快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模块、分阶段来实施,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4]。就本地区而言,按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分为“对信息和信息伦理的理解”、“电脑基础知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综合活动”五大部分。并且, 考虑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 又可把每部分内容分成若干个学习阶段。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灵活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并使学生将这一能力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要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 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理论意识。高中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使学生将信息技术能动地、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地参与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和实践活动。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也要与上述教学过程相配套,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完成,可以把视线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学生在单元过程中提交的作品,比如: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实用小软件、课件制作、网站及网页设计、小动画设计等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和公正的评定。这样一方面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本课程的实际价值。

第五,改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软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县区及乡镇学校,由于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及城区兄弟学校的帮助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另外,各地区的电教馆应切实发挥作用,尽快建立与校校通配套的、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完善资源库的建设。此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大胆实践,并可定期结合课程考核进行成果展示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分类、分年级指导。

第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一定要将本课程纳入整个学科体系中,突出本课程对其它课程的辅助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要增加德育和美育的内容,使青少年一开始就能正确地认识信息及信息网络的正确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结束语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育、学习和评价观念,构筑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虽然只是针对晋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所做的,但对与本地区类似的其他中西部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一颍,刘培玉,吕洪宾.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9):31-34.

[2]贾积有,汪琼,陈维超,郝正元.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

查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8):37-42.

[3]孙西朝.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2):15-18.

[4]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韩国中小学信息( 计算机)通信技术教育实施方针[J].基础教育参考,2007(5):32-33.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