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派文学辞典

2009-04-02

延安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诗人语言

贾 勤

A

诗人宗霆锋写过这样的句子:“你也与人类及其语言同时诞生,你与啊字同时诞生。”我的理解是,人说出的第一个字是啊。但那分明不是一个字,而是声音本身。古老的语言就这样从最初的声音当中确立自己的范畴,语言的神奇非我们所能想像,于是万物的语言同时诞生。宗霆锋又这样写道:“黑夜乘机爬进村庄,一只狗竖起脑毛,说,汪!”我注意到那个说字,我注意到夜晚已经降临,但是语言同时产生。或者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上探讨上帝的语言,也许这种探讨是更加原始的。里尔克的经典诗句正好派上了用场:“你曾喊出的第一个字是,光。从此,时间诞生。你随即沉默了很久。人是你说出的第二个字,它令人惊恐。接着又是沉默。你再次酝酿要说出的东西。”诗歌的迷宫在于它是圈套中的圈套,在这首诗的第二节,里尔克代替上帝说出了那个或许上帝自己不愿意说的第三个字:“我”。而此前的两个字,分明也是诗人的代言,但我们在作品中有理由相信那是上帝的声音,诗人为神服务,然后在人间名扬四海。——西塞罗的原文是:诗人为人类服务而名扬四海。我借用了他的意思,指出诗人服务的能力从何处获得。当然,那是诗人宣称的来源(诗人们经常说,是上帝命令他写)。诗人的创造性在这里完全显现出来了。而所谓创造本来是属于上帝的事情。我们没有忘记,在古希腊语中,诗人的原义正是创造者。我们也记得中国的传说,文字发明以后天地陷入了莫名的恐惧当中,文字泄露了存在的秘密以至于鬼神夜哭。但是也可以按照苏轼的理解,识字导致了人的忧患。总之,文字与创造力的关系由来已久。孔子谨慎的说他是“述而不作”,夫子的用意再于阐释存在之可能,他惧怕人类在创造的僣越中不能自拔。荷尔德林又说:语言乃是危险的礼物。于是我想,继续引用前人的概括已没有必要。我们已经从中看出了端倪,自从人类诞生之日,属于他们的语言与文字也就应运而生了(作为一种真正的礼物)。

爱情

爱情是人间诸多传说之一,同样也是中外神话的母题。通常,它表现为历史或生命的起始事件,发生在电闪雷鸣的黄昏。十年前我曾经这样形容过它:“闪电、闪电,雨后的长空响起诡秘的音乐。”爱情由此具备了一切神话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总是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种暧昧的关系使人绝望。如果我们注意到那音乐的节奏,则那正是我们生命的律动。恋人们常说的心跳,乃是一种暗语,将它的潜意识翻译出来就是:我甚至不能相信我爱你,但是我的心在跳,这证明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当是为你而跳好了。实际上心从来不为什么而跳动,牵强附会的说它也许在为音乐而跳动。在此理屈辞穷之际,我没有忘记解剖学上将心这种器官称之为“不随意肌”,那个不字的强烈否定使人醒悟生命乃是奇迹,爱情乃是传说。

然后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定稿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它的作者是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慎),许氏的工作为中华文明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宇宙秩序,定下了万物的法则,物象的内蕴由此开发殆尽。我迫切的想知道他对“爱”字的解释,这个字在说文的系统中从属于“夂”部,而夂字(读虽)是缓缓行路的意思,爱字正是行走的样子。原文如下:“愛(繁体爱),行貌。从夂。”——现在我们可以发挥想像,放肆的来谈论这个“爱”字的可能。爱的给予和接受都是漫长的,双方有时并不同步。所以爱不计结果,而被爱者反倒抵触,他们对爱的理解不能同步。此问题中自然包括年龄、性格、经历种种差别,所以爱始终停留在过程中。此过程之结束则表现为遗憾,而过程本身又极为沉重,所以爱并非自私,乃是无限向外扩展同时无限限定对方的行为。所谓限定就是要求统一爱的定义、以及爱的内涵与形式。而恨则容易在刹那间产生,并且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仿佛不断的在接受某种暗示,情感的波动相应的呈现。爱与恨,都是不可能的,但绝非负担。袁旦说,爱则长久,恨则毁灭。——左传中这样评价一个人:“古之遗爱也”。贾逵解释爱为惠。如此,爱实现了他的绵延,爱在本体中的延续通过那个遗字表现出来了。另外,还可能存在着爱的变态(不是贬义而是变奏,爱总是有多方面的突破。变态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常态,作茧自缚以待飞蛾)。爱的敏感有时表现为对生死的恐惧,诗人们常说繁华如梦大概就是此意。光阴的流逝被夸大(在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强调),人在这种凶猛的人生中无法反抗此种存在之考验。这种恐惧并不是说他已经认识了生死,只是过多的思考生与死罢了,而正因为思维能力所不及,才造成恐惧感。思维无法穿越生死,只能转述生死的问题,并且在猜测之中与生死对抗,但最后,人生却并非妥协的结果,否则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生在生与死中得到证明,人人必有一死,这句话实际上充满了信心。它的背后隐藏着执着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格,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痛字表明存在何其清醒、何等痛快,但并非痛苦之痛,此痛为形容词之抽象,并非对事实之描述。所以,痛苦乃是一种体验,已经内涵于人生,在对人生进行形而上转述之时,似乎不必要把痛苦拿出来单独说明。文字表现理想,描述理想,确定理想,并且产生实现理想的动力。文字为理想之形式,不亦大乎!所以吾人切不可轻谈。如果要谈,则势必掀起一种学习文字的潮流(识字运动),不亦乐乎!

Art

孤单的列出Art(艺术)这个词似乎不能产生什么效果,那就仿佛是一个幼儿拿着100元的新钞,简直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易。为了缓和气氛,我们可以造出很多别的词汇来融解它。比如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的历史等等,或者更进一步提出艺术哲学。好极了,艺术哲学正是我现在想说的。我指的是傅雷翻译的丹纳(Taine)的名著《艺术哲学》。远在1929年21岁的傅雷就决心翻译这部大书,他以为中国缺少这方面的文字,缺少对西方的了解,他说“我们须要日夜兼程的赶上人类的大队”。丹纳对中国人的影响开始了。早期受益者还是傅雷本人,以及他的儿子傅聪,爸爸当时这样对儿子说:“看来你对文学已有相当修养,不必再需任何指导,我只想推荐一本书,……丹纳之《艺术哲学》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并且是本艺术史通论,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2007年12月7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我有幸听到钢琴诗人傅聪的独奏音乐会。钢琴诗人的称号是大家公认的,不是我的修辞。这说明,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并非关键,形式感并非我们理解的障碍,而是为了更好的找到理解中的所有途径。当天的日记中引发了我对艺术形式的感慨:“克服艺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形式感。形式乃是针对艺术家当初的选择而言,与我们无关。那么,观者对艺术的理解势必要回到一个更低的起点,此时才有可能聆听或观看,发挥感官功能,通过现象与声音理解存在的身体。而艺术形式遂针对不同感官敞开,此种对形式的接受是克服形式感的前提。”

B

白居易

“莫里哀常把他的作品先试念给他的女仆听,我想这件事人们都解释错了,大家总以为他仿佛要看那作品对女仆会生什么印象,把女仆当作他的裁判官。若使她是个绝等聪明伶俐的女子,还说得过去,可是我们猜想中总以为她不过是个很普通的女仆,什么特长也没有。若使莫里哀真的曾经对女仆试念过他的作品,那是因为单单把作品大声念起来,就会使自己由一个新的观察点去看那作品;而且为着要念出声来,又不得不一行一行都非常注意,因此可以更严格地来考察他自己的作品。我总是打算将我写的东西在人前大声念出来,我的确常常这么干;差不多无论对谁念都成,只要他不是太聪明了,使我害怕。有些地方我独自地对自己念时候,总不觉有什么毛病,可是一大声读出来,我立刻看出那弱点了。”——与莫里哀同时代的勃特勒〈1612-1680〉如此解释莫里哀的用意,这立刻使我想到了我们的白居易,这位大诗人不是也曾经给老婆婆念他的诗吗?论者说要使老妪都懂,我常常怀疑,今天终于得到了澄清。大快人心。

包括者

雅斯贝斯提出了包括者的概念。他说:“一切给与我们的东西和被我们作为对象认识的东西,都被某种更为广大的东西包括着。这种包括者既不是对象,也不是地平线。”——很显然,哲学一直在寻求这个包括者。我也曾提出过携带者的概念。即是指个人携带此种整体的能力,或个人是否在表现此种整体?部分总是在表现着整体。包括者指向存在的全体,携带者仅仅针对个体偶在而言。能否携带是对个体的挑战,但我们永远无法置包括者于同样的被动中。携带与否,亦早在包括之中。“他活动着,不知为什么?”——人类,在巨大的携带与包括中实现着存在的神话。

背叛

我想知道,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词的?我想知道你误解与歪曲的程度?那些词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温顺,它们一直在策划着背叛。随时都有机会,你给了它们太多的机会(你为它们创造了条件),它们沉浸在背叛前夕的欢庆当中。在背叛之前,先将人类引向深渊,先装腔作势假惺惺的整理好词序,调控声调,抑制得意的神态,让自己平静。这样,这些词目前仍然是稳定的,它们决定忍耐一小会儿,是为了迎接胜利的笑声。而这笑声或许已不稀罕,这种笑声曾经连绵不绝呐!这一刻,背叛前的瞬间,当它们已厌倦了嘲讽与大笑之时,人类却毫无防备,这些修辞的发明者,对这些词的背叛毫无觉察,人类亦已在挥霍中不觉其累呐!他亦已感到挥霍之时的矛盾,那些词为何纷拥前来,听任调遣呐?他已习惯于词的迎合,被这些词包围是一种享受,他熟悉这一切,他克制自己问为什么?(那些词早已堵住众人的嘴,这意味着即使有人问也无人回答。)现在,处于背叛的前夕,一切看上去很平静,和往常一样,人类准备酣睡。——他的确忽略了,词语几乎从不休息,被人类追逐的十分疲倦了,面对人的压力,词语竭尽全力不敢放松,在保持自己完美的本性之时却惨遭虐待,现在看来,只能放弃,以便一劳永逸的将自己解脱出来。此时,我于心不忍,看到这种悲剧的重演十分痛心。然而属于我的词的确已经很久没有露面了,我不该忘记它们。

Being

遇到这个词那是自然的。Being(存在),那个可怕的后缀形式ing才是诗意展开的前提。至于Be本身的形而上意味,那是思维的惯性所致,语不惊人死不休,定义一个词往往超出了这个词的承受能力。而人的定义尤其如此。Being这个词使每个人都感到不舒服。为什么?昆德拉敏锐的指出:“哈姆雷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活着的问题。”

本质

诗人与人,二者互为本质。故作诗意不必在诗,作人意不必在诗人。宗霆锋说过:“手拂朱弦的歌人,其意却不在音乐。”——诗固为人之遗余,而意复为诗之劫存也!

比喻

比喻的连绵与转移。黄庭坚诗云:“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诗人借助比喻,全面的控制了局面。比喻就是人生的新起点,就是实现的预言。诗人不满足于对现象世界的描述,他们观察纷繁的物象之时,放弃了一一罗列的企图。如果老子说的不错,那么“其中有象”的象就不仅仅是物象,而是整体的概括,也就是“立象以尽意”的理由。此种抽象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比喻,比喻,排比与引喻,此排此引,将使表达变得十分自由。也就是说,作为主观的诗性人格,完全可以不必以追索世界的真相为己任。真正的比喻,能够实现意的连绵与象的转移,它突破了所谓的喻体,不断充实它的对象。

病的属性,“丙”也,为秉负之一,为人留在世间之把柄,为种种破绽之一,既受人以柄,即柄持所证,面对自身云云。陕北话有“病死连天”四字,惊心动魄。——在形而上的转化过程中,有人一去不返,有人领死顿悟,有人生生不息。老子辩证的处理了这个问题,他说:“病,是以不病。”情况各异,绝不相同。这说明,人在禀领病之余,仍然持有人存在的元气,强大的创造力,维护人身。风尘中的杜甫、人间的杜甫有理由写出这样亢硬的句子:“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所以人别来无恙,可以神交,可与物游。

不朽

我曾经久久的凝视那些不朽之物,那些周身放射光芒使人喜悦的完美之物,那些属于女性的辉光,只有在疯狂的人生中才偶尔显现的真迹,无法从任何一个角度描述它的推进,宁静的宇宙曾经有过的秩序,在天真与梦想的时代就开始怀念的时代,它的光就已抵达,在无法完成的童年在拒绝成长的岁月里,形容憔悴的歌者谆谆告诫,所有的孩子都奔赴远方如同强权的游戏。呵不朽,你何必设下如此迷人的诡计,你何必故意暴露自己,你才是真正的自暴自弃,没有人能够从中挽回什么,没有什么从中诞生,你既然是真正的携带者,那么你一定要负责到底,带来带动然后带走,我们在童年时代就不敢靠近你,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你而拒绝成长,在刹那的幻觉中依然维护你的影响。呵不朽,你与死亡为邻,与劫难作伴,你们的面目常常混淆,以至于看上去毫无不同之处,人类本来就犹犹豫豫,现在,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徘徊在一个无从推断的地域,一个虽然有人却没有语言的环境,现在,除了那些曾经照耀的光,那些顽强的企图说服自己的影子,他们一无所有了!呵不朽,手段有些酷,方法也不太成熟,如同处子间的纯情,他们作爱之时流了血,简直吓傻了,一生一世,都以为伤害了对方。呵不朽,伤害了我!

C

操心

布尔达赫《浮士德与操心》:“有一天,女神Cura(操心)在渡河时见一胶土,便将它取来捏塑。适逢丘比特神走来,操心就请他赋精灵予此胶土。丘比特欣然应命。但随后两人却为它该用谁的名字而争执起来。不料土地神又冒出来,说它既是用土捏的,自应以土神台鲁斯之名命名。幸而农神来做裁判,谓土神既给了它身躯,应可得到它的身体;丘比特提供了精灵,则它死后该得到它的灵魂;而操心既率先造了它,那么,只要它活着,操心就可占有它。至于它的名字,就叫homo(人),因为它是humus(泥土)所造。”——众所周知,这则寓言后来被海德格尔引入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按照海氏的观念,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操心是此在的存在。而农神象征着时间,这表明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种时间性的演变。在此,操心不仅仅意味着心有所畏的忙碌,也意味着兢兢业业的投入。所以,有些译本将Cura一词译作“烦”。存在者的命名不是着眼于它的存在,而是就组成它的东西而言的。

初始化

初始化后,语言形态就不断脱离它的母体,独立运作,自我解释,越走越远。语言在向外扩展时,将人卷了进来。因此,阅读有一定的风险。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阅读有时好像很愉快,而又时却突然停了下来,毫无进展。阅读并不快乐,它给人带来更多的负担。除非有一天,当责任落实的时候,不再逃避、或无所事事,能够承担,阅读才又会变得神圣起来。心灵不再恐惧,完全投入,指天划地时充满了自豪与依恋。

存在

存在的非现象性。语言的特质:重复有效,可复制性,可模仿性,可虚拟性。存在一词划分语言与主体,并且显示出主体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语言。在语言学中,文明是个特殊的词,它所适用的范围人类仍在探求,于是,文明一词需要不断强调。它的定义并不确定,然而它的内涵一直在扩大深化,趋向于存在的非现象性。如此,文明才能成为主体的表现内容。文明在语言学当中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它被主体承认的程度因个体存在的差异而波动。主体之外,虽有语言,却无文明。此即证明,文明并不通过语言说明自己。所以,文明定义倾向于主体的诠释。这也是它在语言学中没有明确定义的原因。如上所云,则存在具有一种神圣庄严的稳定性,可不必再困于流俗之现象感观云尔。

错别字

所有的字原本都是错别字。试举二例以明之。有一次,我在梦中测字占得“俳、徘”二字,大惊奇。下面是当时的分析。俳。①带有诗性的,如俳句之类。②轻浮、放荡,如伶俳之类。③一个人的错误是非,单人旁,非常状态。④玩笑,俳谐之类。徘。①二个人的是非曲直,定然是某人连累了另外一人,在我则是我连累了你。②二人是非,局面不定,徘而不徊(通回),没有结果,悔且吝。③其实,无论俳与徘都包含有另一层真义。——右边的“非”字中间“丨丨”明明是一条大道,为什么总被横生的歧路“三 三”所左右?是的,左右,左边三条,右边三条,看起来是比大道通天的局面丰富的多,选择性的僣妄,可能性的暧昧,这里远远谈不上同归而殊途的安慰。此时没有安慰,伤感的浅薄空气包围了一切。在篆书中“非”字的写法令人沮丧,曲径交错伸展至远方,仿佛是诗性的表达却纵容着童蒙的无知,使他们满足、消磨、放弃,等等引诱,说来荒唐,左右俱非,六义纷然,只有一条无人的大道直通远方。非中元本有是,因为看不见乃成一非字!是者见之曰是,非者见之曰非。再退一步讲,即使所有的字都是错别字,它本身的意象却仍然是正确的。象外无辞,意尽与不尽,那在于你的领会程度了。错别字的概念却无真义,文字本就出于假设,只有真实的人生才能满足它的要求。一切虚妄都不能反驳它,文字用不着为自己辩护,它们的出现是偶然而短暂的,一个假设的系统自生自灭,并不考虑永恒之事。只是我们多虑了,堕落了,恐惧了,这才猛然间,又在文字当中看到了古老的启示、寓义、象征,以及一切宏观性的主题。这并不能安慰吾人,吾人亦仿佛只能以此为依据上溯真实,安顿此生!“先民谁不死”、“牙齿动摇真可惜”、“如花美人亦如土”,等等等等,不都使人难为吗?难为至今,中夜已无琴声;沉浮人间,超越何从谈起?呜呼噫嘘,梦外真身涅槃意,可怜炉火照不息,一索再索男成女,能事未毕吾其谁?(易经说卦传:震一索而得男,巽一索而得女……)

错觉

以为是一个人在面对整个宇宙,人生此时仿佛已不在话下。以为我不仅仅是第一人称,我应该涵盖一切,我确实忘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这个位置有时也以人称的定义出现。以为意义是在追寻中不断实现着其本质,其实意义的重复常常使人失望,而意义往往使幸福索然无味。以为错觉偶尔发生,不会影响生活,此种观点最终歪曲了命运。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诗人语言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语言是刀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