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都市的乡村记忆

2009-04-02黄自华

延安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车延高都市诗人

黄自华

都市,某种意义上是霸权。都市曾经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后形象基础,诗人们总是高居都市的纪念碑之上俯瞰生活,他们往往通过抽象的价值判断和具体的意象对接,使都市成为高贵的精神探索的背景。然而,现代化使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的精神追逐惊人一致,现代化也使“远方”成为一种神话。都市人的生活大都是一种没有远方的生活,是一种眼下的生活。这种眼下的生活,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有滋有味的物质生活,但有滋有味的物质生活却并不是一种诗性的生活,并不能为现代诗歌提供鲜活的象征和生动的意境。因此,在中国当代诗人的笔下,都市正像波德莱尔、卡尔维诺、卡夫卡这些死去多年的西方作家笔下的现代都市一样病态、虚伪和浮浅。当代诗歌一方面晦涩怪诞,一方面浅薄无聊;一方面清词丽句,一方面粗鲁恶俗;一方面意象堆积、杂乱不堪,一方面支离破碎、全无意境;一方面毫无内容,一方面更无文采。荒诞、颓废,取消灵魂、取消思想几乎成了蜗居都市的当今诗人难以逃循的宿命。

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里说:“对于我们整个文明来说,农民依然是人的原型。”农民——乡村题材不是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热点,却是世界文学的母题之一。因此,当代诗歌不管是记录还是提升,我们都无法绕过对于来自遥远乡村的浪漫记忆。乡村、大地才是未来。中国现代诗歌的乡村形象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那里达到高峰,并且在沈从文牧歌式的小说中得到诗性再现,乡村与母性同名同构,并且作为母题延续至今,成为诗人的道德律令和禁忌。乡村是个人生命、祖国和民族的象征。在那些寄托汉语民族全部历史记忆的意象上,乡村书写获得了带有浓厚现代色彩的寓意。

乡村形象不仅是现代汉语诗歌最主要的传统,承载了千年汉语诗歌的成就。敬意、怜悯、崇拜,这些古典情怀依旧是诗人对待乡村的主要方式。借助诗人创造性的想象,乡村连接了大地的力量源泉,以丰富的美好意象为困居都市中的诗歌提供了富有生命的空灵境界,获得了田园牧歌的诗意。车延高诗集《日子就是江山》的前半部分《泥土是有温度的》和《跟着眼睛去西北》中的五十余首诗,承载了许多诗人童年的乡村经验和美好的乡村记忆。乡村对诗人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亲近的现在。乡村有“让我记住母爱的人”;有“撕白纸,去卷揉碎的旱烟末儿”的父亲的手;有“一直忘不了她洗衣服时的模样,白净的腿泡在水里,一缕秀发在自己的额前打秋千,她很像画里的人”。车延高以天赋的“透视能力”挑战物性,向严格的逻辑学和唯物论争夺诗性,在自己的诗歌文本中把乡村升华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神龛”之上。车延高的诗歌完全打通了时空局限制、人称限制、物我限制,几乎将传统诗歌的时空并置、超时态叙事、拟在场手法、通感、移情运用得炉火纯青。

诗歌写作不应该是一个仪式,诗歌是诗人个体生命本真光华的显现,是对个体生命力的荒原开垦,是个体生命反抗遗忘的一种社会延续,是生命种子的另一种生长方式。“你是水的本身吗?鱼在问/没有回答,你的温柔走过玻璃/你站在晶莹剔透的水珠里/纯得没有自己,没有一点颜色/我看你时,看到一面镜子/你拥有我时,我拥有了你/可你干净,干净的让我不敢碰你/你没有伸手,我的扣子开了/我躲时,成了一丝不挂的婴儿/我浮在好大的海面,我透明了/我的哭声进入你,也进入我自己/这时你的幸福开始涨潮/随着你的喘息我发育成礁石……”(《幸福开始涨潮》)在一些嚣张的顽童、愤怒的青年,一些所谓的强力诗人,以形而上的“怒”的最激进的形式,从一个单纯的阳具激动开始,向极度的欲望飞跃,成为语言恐怖主义者、殴打现存文化秩序的暴徒。他们依靠仇恨的力量在世上行走,企图用屁股颠覆头脑,用蛮化消灭文化,用肉体意识打击精神意识,用字词的暴力推翻乌托邦的永恒统治的诗坛上,车延高的诗的确一点也不前卫,一点也不先锋。作为一个审美天赋很高的现代诗人,车延高在自己的诗歌文本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诚实,并且执拗地向生命情感的深度大步推进,企图达到现代精神和古典抒情气质、难以压抑的激情和异常纯净的语象、永恒的爱的价值和世俗生活题材之间的内在和谐。

诗的美是一种共鸣。是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兴味盎然在诗的意境里得到印证,从而产生与原作者创作时同样的心灵震颤,这种“心灵震颤”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诗学意义上的美。关于美,虽然在哲学上仿佛是无法定论的,不过,蒙田在《有血有肉的语言》里,对诗歌语言提出的一个可以界定是否美的标准:“诗之所以是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深邃的哲理,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我想,这段话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当今诗歌审美评判的参照。我认为,有价值的诗歌,无论何时,都应该是美的。诗之所以美,是因为诗是形象思维的凝固,是心绪瞬间的飘飞,是语言碎片在阳光下的文字聚焦。一首诗要有一些“闪点”,“闪点”是一首诗歌的幽灵,可称它为磷火或者鬼火,虽然漂浮不定,但在黑色的文字之间总有一些若隐若现的惊喜。“把躲在竹林里的音符领出来/领进和天空一般开朗的田野/每个笛孔都是一扇窗/曾经的翠绿关不住/拱破天的玻璃/走向灵动的指尖/牛尾漫不经心地打着拍子/童谣在新鲜的花瓣上采蜜/儿时的天真从笛膜上起飞/风穿过嘴唇/衔着最新的牧歌/把浪漫赶进牛羊的耳朵”(《牧笛》)车延高的诗歌无论是意境还是韵味,都有一些让人惊喜的“闪点”,很美,是一种醇浓得化不开的美。他的诗歌中常常会跳出许多奇异的镜象,让乡村赤裸裸地的美艳直接挑逗人们的想像欲望,让读者的情思,迫不急待地从城市飞到乡村,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拥抱大地,与自然亲密的冲动。“风走到这里,脚步就慢了,被秋天挡住/高粱和玉米都守着自己的阵营,腰间/绿色的裙带解开,诱惑在成熟的肢体上摇摆/田里的人弯着腰,让黑色的影子与太阳合影……”(《麦客》)我相信美的东西,现在或将来总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和称赞,并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的价值就在于此。美符合一般人天性中的某种东西,或者她就是这种东西,藏在某个地方,被诗人的眼睛发现出来。

抒情者,有时是怨恨的人,但基本上是忧伤的人,赞颂生命和净化死亡的人,面对挫败顾影自怜的人。抒情,其实就是企图最终忘掉丑恶的经验,并在温柔的骗局里永远居住下去。“想做一棵听风读雨的芭蕉树/住在你家后院,或者墙边/奢望很小,把窗口当一方屏幕/看灯光怎样剪出你的倩影/我知道暗恋的结果会南辕北辙/咫尺之遥,相思万里/我还是愿意在你睫毛的前方站立/成为一片雨檐,一把伞,一张蒲扇/不求靠近,只想体会一种实在的呵护/然后把自己哭得泪流满面/洗出春、夏、秋、冬不同的颜色/风里,用望穿秋水的眼睛诵读你/每片叶子都是诗稿/陶醉的我时常有梦/白天,我是阳光的一片草原/夜晚,我是月色的睡不醒的摇篮”(《我时常有梦》)车延高一方面在诗歌和语言里隐藏了个人情感的隐痛,将诗歌当作自己的隐身术,一方面在诗歌和语言里象征性的医疗了自己的隐痛。在这个诗歌写作如此困难的今天,车延高的诗歌是有价值的。价值在于:他的隐痛是真实的,现实的,可贵的,他重新赋予天地人神以尊严,因此,他的诗歌也有了尊严。我们或许可以说,车延高的诗歌写作是他自己的私人写作,也是民族写作。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同时更是一种想象世界,探索新知的方式。而无论何种想象和探索,都应当以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的良性互动,创造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果说世界是无限的话,那么这无疑就是诗歌的走向;假如世界是有限的话,那么这就应当是探索的限度。“远看他的脊背躬成一座山/驮着太阳,驮着好大一片天空”;(《像根一样恋着泥土》)“水浪在风的怂恿下漫漶着/爬上一个人肆无忌惮的岸线/一次次放浪形骸的进入/一次次月落无声的溃退/眼睛荒了,没有一片发芽的月光/沙滩上有脚印留下的床/上面躺着一颗心/正在吻最后的浪花”(《寂寞是影子的空房》)车延高不像有些诗人那样,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味地追求词语的新颖,为了用上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新词,往往把更有力,更动人的词语舍弃了;或者迷恋口语,却看不到口语会带来语言的大量浪费。真正的口语诗是融合了诗人小小的幽默感,对诗歌的节制,以及远见所构成的口语。而一些人所耍弄的口语却往往是庸俗而诗意全无的伪口语。当前诗歌语言的混乱,诗歌内涵的浅薄,诗歌活力的减退,诗歌无病呻吟的泛滥等等,最终将会造成我们这个时代诗歌的死亡,因此,诗歌的生死存亡可能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普遍的单薄之中,车延高诗歌联想的丰富性,有点近乎冒犯先锋派诗人了。深远的幽思、丰富的想象、鲜明的绘画性,是车延高诗作的重要特征。“在草木为温度发情的三月/缓过劲的冻土铺出好大的床/今年的梨花把去年的雪花覆盖了/隔山洼里,揭了盖头的桃花红着/有成对的蝴蝶裁剪春月的新衣/一顶花轿随风行走的路边/野花含情脉脉,闻着自己的体香/坐了果的枝头在发表花期的心得……”(《像根一样恋着泥土》)车延高在运用写实的手法时,更多是从鲜明的、具体的形象中,概括、提炼、升华出具有相当深度的思想,让感性形象呈现出知性的光芒;而当他运用写意的手法时,则在丰富瑰丽的想象中加入理性的思考,使感性和理性熔于一炉。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车延高的想象是感性和理性之星交相辉映的美丽而辽阔的天空。车延高的诗除了保持其风格典雅而洗练,具有极丰富想象力的特点之外,在思想内涵上具有更深邃、更睿智的哲思,境界更为开阔,艺术上更为圆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知性与语言的功力。

猜你喜欢

车延高都市诗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湖北诗人作品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探索频道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