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技术”的概念定义看“丛林效应”

2009-04-02韩丽艳安立奎徐殿军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1期
关键词:丛林技术定义

韩丽艳 安立奎 徐殿军

摘 要:由“技术”的多样化定义出发,引出了认识事物进行定义时所表现的“丛林效应”现象,并给出了“丛林效应”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其判断原则。

关键字:技术,丛林效应,平衡

Abstract: Proceeding from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echnology definition, the text refers to ‘Effect of Jungle in order to give the concept in order to depict the phenomena that there is during seeing the thing. Then analyzes the resource, the reason, the judgement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exist ‘Effect of Jungle.

Key words:technology,effect of jungle,balance

“技术”一词从诞生起就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技术的定义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工程技术和系统论等多学科范畴,对技术问题的理解,长期以来争论不止,这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社会背景、知识结构、个体差异及认识角度、认识工具、认识方法的不同密切相关。

一 “技术”的定义与“丛林效应”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西方技术一词源自希腊文“techne”,意为“工艺、技能”,和logos(词、言语)组成意思为既是好的又是可用的。通过拉丁语“technicaars”的媒介,到17世纪,法语中变为“technique”,英语中变为“technology” [1-2] 。

《史记•封禅书•第六》中有: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这里的“方”为“方术、法术、技术”。对技术的说法现作以下简单的归纳: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最早对科学和技术作了区分,把技术称作“制作的智慧”。

(2)最早关于技术的明确定义是德国的贝克曼(Johann Beckmann)(1777),他认为技术是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3]。

(3)F.拉普认为,技术就是技能、工程科学、生产过程和手段[4]。

(4)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划体系。”[5]

(5)德国哲学家E.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被公认为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他把技术活动看做是人类“器官的投影”[6]。

(6)德国哲学家戴沙沃给技术的本质下的定义:“技术是通过有目的的形式对自然资源的处理,而从理念中引出的现实。”[7]

(7)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开创了对技术和技术社会进行哲学反思与文化批判的思想时代[8]。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规定:“技术是做事的方法,使用一种方法需要两种要素,即有关这种方法的资料、实施这种方法的工具及关于这种方法的知识。”[9]

(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技术的定义是:“技术或技术秘密指的是制造一种或多种产品,以及为此目的而建立一个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10]

(10)丁俊丽等认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关系,它存在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存在于人所建构的组织中,并斡旋于事物的发展过程[11]。

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技术所在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不同的哲学家、理论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技术下了众多的定义,但每一种解释的存在,都揭示了技术本质的某一方面,每一种定义的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也就是说技术的定义具有非唯一性,即多样性的特点。

二 “丛林效应”的来源

在英语中,jungle意为“丛林”,还有“错综复杂难以解决的事,生存竞争激烈残酷之处,生死关头”等意思。

汉语中,《说文》中有:丛,聚也。林:“林立的、众多的”。丛林:“密林,树木繁茂幽深”。“丛林效应”源于生态学,生态理论认为每个“丛林”都有其生态圈,在生态圈中大树得到阳光,藤类植物得到大树的依靠,杂草得到树叶间隙的阳光,各类生物芸芸繁衍,其他“没有位置”的生物无法生长。也就是说每种生活在丛林中的生物都拥有使其生存的条件,——适者生存,这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物之间明显的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现象,正如在科研活动中给事物本质概念下定义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前面提到的“技术”概念定义的多样性,各种定义由于研究方向不同,研究角度、层次不同,使用工具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等,又受时期、背景、主观意志、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采取抽象或具体的思维方式不同所引起的百家争鸣式的概念的架构,暂且不能或根本不必分出孰重孰轻、孰对孰错,无论哪种定义对现实都具有一定的正面指导意义,但还有待于在发展中进一步探索的现象,是事物对象定义表现多样化的一种“丛林效应”。正像丛林中竞相生长的生物,如果没有这么多彼此的竞争和依靠,“丛林”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丛林效应”在事物对象的定义中表现较为普遍。如关于管理的定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孔茨于1980年形象地指出:目前管理科学已形成“一片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丛林”,那么有这些理论相对应的“管理”的定义就形成了管理的“丛林效应”。

三 “丛林效应”产生的原因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在定义的角度不同,理论基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时间不同,社会发展环境不同(空间),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等情况下,可以造就多维的智慧。只要时间在前进,事物就在发展变化之中,随时涌现的新特点、新矛盾、新情况,驱使人类对事物的本质、本源的认识在追求世界永恒中前行,并且永远不会停止。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世界混沌性的表现,可以说没有绝对的统一,有的是相对的民主。

事物定义产生“丛林效应”的原因主要有:

1.人的不确定性。定义主体不同造成多重视点、多种角度的多样化定义。

2.事物对象具有无序性特点。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无限符号的世界里,世界本身的无序性致使定义无序性是非常正常的。多少年来人们寻求的不是最好、最正确的一条途径,而是寻求达到不同目地的不同途径。“条条道路通罗马”可能是这层思想的最好的形容。

3.规则性。任何领域都有竞争,为了维护竞争的公平性就必须有规则来约束。规则一定要体现公正、民主、平等,但是这种公平性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竞争者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4.事物具有快变(rapidly changing)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席酉民,和谐理论)。事物的快变和不确定性给人类认识事物设置了障碍,但同时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快变性,在人类智慧的作用下,会找到某些切合点,这些切合点是事物本质的体现,代表着一种事物的特征,对这些切合点的描述不同、重点不同、取舍不同都会造成丛林效应的发生。

5.世界由矛盾体构成。一切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事物的这种矛盾性给它的定义出了很大的难题,定义时如果不表达出对立的矛盾就不全面,而表达出矛盾的对立又不能自圆其说,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人类给予事物对象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衡量矛盾,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丛林效应正是探索平衡的各种尝试的体现。

具有概念的“丛林效应”的词还有如“科学”“文化”“世界”“信息”等等,这些词的定义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多元化,及这种认识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弹性,这是随着人类生活、生产的不断进步,人类思维在不断的创造和毁灭之间游走的表现,是人类思维走向多维度空间,社会化属性不断加强发展的典型表现。

总之,丛林效应的本质就是既承认“思想功能”,又承认“构设功能”,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处于概念的丛林状态,是因为事物对象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不断地开阔人的视野,使人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事物的现象,从新的维度寻找新的平衡点。因此,“丛林效应”非但不会因逐渐统一而消失,反而会更加枝繁叶茂。

参 考 文 献

[1]傅家骥.对技术创新的认识.[2008-11-26].http://www.cce365.com/wenzhang_detail.asp?id=19166.

[2]杨沛霆,陈昌曙,刘吉,等.科学技术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12.

[3]Hans Lenk, Gunter Ropohl.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1979(2):25-30.

[4]Carl Mitcham.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acmillam Press,1980.

[5]缪沾.技术创新的概念、战略和方式研究.云南建材,2001(2):6-10.

[6]拉普 F.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

[7]姜振寰. 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4-7.

[8]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下)——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1999(3):30-32,42.

[9]赵国杰.技术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10]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三维—色—相结构研究.管理工程学报,1999(3):17-22.

[11]俊丽,赵国杰,李光泉.对技术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与新界定.天津大学学报,2002,4(1):88-92.

韩丽艳:渤海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部,121000

安立奎:渤海大学数学系,121000

徐殿军:渤海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部,121000

猜你喜欢

丛林技术定义
丛林之歌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丛林大作战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
Pei Cotz 回到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