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看点
2009-04-01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20年跨时期的对比
对教师标准或理想形象的探讨,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北京师范大学李琼的研究(见《比较教育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以“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与“你心目中最不喜欢的教师”为题,通过对北京市12所中小学的4850名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并与20世纪80年代的同类调查研究进行了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最喜欢与不喜欢的教师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这些特征都集中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能力方面。不管是20年前的中小学生,还是当今的中小学生,他们都很看重作为一名教师的师德,如尊重学生、理解、宽容、责任感、公正,不喜欢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都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喜欢那些整天板着脸、随意发火与没有耐心的教师;都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喜欢那些教学方法枯燥、知识水平差而无见解的教师等。
两个不同时期的学生在看待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20年前的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当今的学生则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特征摆到了最优秀的位置。如在认同自己喜欢的好教师方面,20年前的学生把“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排在前两位;而当今的学生则更看重教师的“和蔼可亲、有亲和力、脾气好”“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更期望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排到了第七位,即由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转变为关注教师的^格魅力(如和蔼可亲、亲和力、宽容、幽默等)。这一点在学生不喜欢的教师特征中同样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20年前的学生来说,在最不喜欢的10类教师特征中,教学方面的因素占了4项;而在当今学生最不喜欢的10类教师特征中,前八位都与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关,最后两位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反映出当代学生更注重师生交往的情感因素、人格特征,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识水平的需求则相对居于次位。其次,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耐人寻味,20年前的学生期望教师具有作为公民所倡导的基本素质,如“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与“讲文明,守纪律”;而当今的学生则期望教师具有个性特点。如“外貌形象好,有气质”“幽默风趣,具有人格魅力”等;20年前的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而当今的学生则希望教师“要求严格又不苛刻”。这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已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严厉、古板的教师形象,更期望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富有个性化的人格魅力。
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
教育的收益有很多,且不仅仅体现为货币化的收益。李锋亮、雷虹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发文认为,教育不仅带来工资的提高,同时为受教育者个体带来大量身体的、心理的、行为的、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收益。包括:
1.教育能够给个体带来更多健康。格罗斯曼发现,受教育较多的人寿命更长,每增加一年的学校教育就减少0.4%的死亡可能性。还有证据显示,接受教育越多者吸烟的概率越低,并且在吸烟的人中,受教育较多的人每天吸烟的量也较少。另外,避孕随着教育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而避孕意味着更多的生殖健康。2.教育具有纯当前的娱乐或消费的价值。教育的消费收益包括在校学习时成为各类学生团体的成员、参与面向学生群体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学习和发现新知识带来的愉悦和满足等。3.教育能够给个体带来更好的储蓄、投资和消费行为。受过更多教育者在购买货物时,获知的信息比受过较少教育者更充分。曼德尔发现,受教育更多的人采用信用卡更早。4.教育有助于塑造个体的感情特征。学校教育能使个体在选择配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贝克尔提出,学校教育能够对得到更大的幸福有所贡献,因为它有助于在婚姻市场上找到更接近于理想的配偶。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其越有可能选择到获得较高收入或具备获得较高收入潜力的配偶。另外,教育使得受教育多的离婚者更容易进行调整,有研究表明他们再婚更快。5.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迁移能力。赵耀辉认为,教育有助于农村个体克服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以此为出发点,他着重考虑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研究了在中国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差异,并估计了教育的“迁移”收益率,结果发现,1979年教育的迁移收益率为83%,而1985年的为43‰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跨职业代际效应,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最大。
除上述五个方面以外,教育的非货币收益还包括工作条件和环境的优越、失业可能性的降低、生育较少孩子的意愿以及后代健康水平的提高等。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