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孩子的“第一次”
2009-04-01李俊主
李俊主
我的女儿自幼懂事,出生八九个月,就会用动作表情达意了。肚子饿了,她会指着奶瓶叫唤;要撒尿了,她会指着尿布;要拉屎了,她的腿会蹭个不停。这使我们在养育她时省了不少事。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女儿从不乱摔东西,而这种情况在周岁前后的其他孩子身上是很少见的。可是没想到,女儿长到两岁多时,却表演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那天我下班后刚进家门,便看见女儿正把平日最喜欢的玩具鸭子扔到地上。这玩具造型逼真,只要发条一开,便会憨态可掬地行走起来,还会发出“嘎、嘎”的叫声。女儿在牙牙学语时就对它爱不释手,她先学鸭叫,又学鸭行,维妙维肖的表演,常逗得全家人开怀大笑。可今天她到底是怎么了?我拿起别的玩具,她甩手不接。我问她:
“为什么不喜欢小鸭子了,为什么要把它扔掉?”“我不要玩鸭子了,我想要猫咪。”女儿撅着嘴,用哭腔说。
我终于弄清楚了,女儿玩厌了家中现有的玩具,希望换一只“猫咪”玩。喜爱并期盼有更多的小动物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我是完全理解的。于是,我答应女儿,吃过饭就领她去买玩具猫,但是必须先把鸭子捡起来。谁知,这个向来“懂事、听话”的女儿,这次却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我怎样劝导,她始终一动不动。
我第一次看到了女儿的倔劲,也第一次体会到在她身上刚露端倪的任性。倔,是先天的秉性,只要因势利导,它可以成为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品格的基础。任性则不同,它纯属娇宠的产物,是孩子成长的大敌。我自然不能轻易放过女儿的这个“第一次”。
不一会儿,开饭了。在饭桌上,我与妻子、老母只字不提女儿刚才的事情,却谈起了堂妹的儿子晓松。晓松聪明伶俐,又是长孙,所以被全家人捧若掌上明珠,平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不如意,就见啥摔啥。“五一”节那天,我们到堂妹家作客。临吃饭时,晓松却嚷着要上街买蛋糕,一家人费尽唇舌相劝,他非但听不进去,还使起胜子,用尖刀把刚买不久的皮沙发划开了一尺多长的口子……现在我旧事重提,就是想对女儿进行教育,树立一个反面的参照。我感叹地说:“如果晓松的爸爸妈妈在他第一次糟蹋东西时就注意教育他,他能这样放肆么?”
就在我们几个大人谈论上述话题时,女儿不时地扑闪着眼睛瞅瞅这个,瞟瞟那个。吃过饭,她一声不响地去把鸭子捡了起来,并且怯生生地对我说:“爸爸,我以后不摔东西了。”我高兴地抱起她说:“这才是好孩子。”“那我要的猫咪呢?”小家伙真会把握“战机”。我当即答道:“爸爸现在就领你去买。”她高兴地笑了。
这件事过去8年了,但我仍记忆犹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把握好孩子的“第一次”至关重要。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必须坚决制止;而对其良好行为的“第一次”,则应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的心目中有了是非界限,就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为有益。
一天,我在家里看书,忽然听到女儿在屋外尖声叫我,还有另外一个孩子的哭声。我以为出了什么事,便急如星火地赶出去。原来,邻居家的女孩子婷婷不小心摔倒了,女儿正吃力地想把她抱起来,可女儿毕竟比婷婷大不了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求助于我。我帮助女儿把婷婷抱起,女儿又挥动小手为婷婷拍打身上的灰尘。她一边拍,一边还哄着婷婷。那模样,颇似一个懂事的大姐姐。这当儿,婷婷的母亲恰好从楼上下来,目睹了这一幕,直夸我女儿。回到家,我表扬了女儿,同时又问她:“如果在路上看见不认识的小弟弟、小妹妹摔倒了,你也会像帮婷婷那样帮助他们吧?”女儿不加思索地答:“那当然喽。”“为什么呢?”我问道。“他们年纪小,需要有人帮忙,我在旁边的话,我就应当帮助他们嘛。”我听了,心中不禁一热,女儿果然懂事了。
趁此机会,我又想对女儿这有积极的“第一次”予以强化,使它升华为助人为乐的美德。于是,我话题一转,又说:“如果你在路上看见老爷爷、老奶奶摔跤了,你又拉不动他们,这时该怎么办?”女儿把眼珠骨碌碌一转,说:“那我可以喊爸爸、妈妈来帮忙。”“要是爸爸、妈妈都不在你身边,你喊不到呢?”我又给女儿出了道“难题”。女儿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了。看着她犯难的样子,我一把搂住她,笑道:“傻孩子,你还可以请过路的叔叔、阿姨来帮忙嘛!助人为乐的事,大家都会做的。”女儿听了,恍然大悟,和我相视而笑。
现在,女儿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几年来,她一直都被评上“三好”,亲友们都夸我有个好女儿,并问我有何育儿“良方”,我总是说:“把握好孩子的‘第一次。”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