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美国教授对中国幼儿园教学《小马过河》的困惑

2009-04-01陈智勇

师道 2009年2期
关键词:过河小马教授

陈智勇

小马过河的故事想必我们都不会陌生吧。也许在你童年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讲过,用它哄你入睡;也许幼儿园老师也讲过,当年的你甚至能流利地复述这个故事;如果你既没有听长辈讲过,又没听幼儿园老师讲过,在小学课本中也一定学过。

故事是说小马的妈妈让小马过河,送袋粮食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小马在过河前,它分别遇到了牛伯伯和小松鼠,一个说河水浅,一个说河水深。小马一时间不知所措,又跑回家去。这时,妈妈告诉它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并亲自试过才知道。

一位美国教授在国内一所有名的幼儿园,听了该校幼儿园老师给4岁学童上的小马过河一课。回国后,他对这节课做了记录,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一进教室,全体幼儿起立,向他鞠躬,齐声欢迎他说:“爷爷好!”他在听到翻译后大为窘迫,认为自己虽头发花白了些,人还不老。翻译解释说,这仅是出于礼貌,没关系的。接着,他和翻译来到教室的一边为他俩准备的椅子上坐下来,准备听课。

孩子们坐成一个圆圈,有30个人左右。老师坐在教室黑板前的讲台后面,孩子们都面向老师,端端正正坐着。

老师准备好了。只见她扯下旁边用布盖着的一块小木板。木板上方是嵌上去的汉字。在它的左边,小马的妈妈和小马正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下,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绿洲。右边是一条小河,一只小松鼠和一头奶牛在河岸边。在河上面,木板的左边,一个白色的水磨正反射出光芒。

老师开始讲故事了,翻译将内容翻给教授听。

老师讲完后,孩子们发出了赞叹声,这是故事开始后孩子们发出的第一声。老师接着开始提问细节,如是谁鼓励小马过河的?谁不鼓励它过河?在跟小松鼠说话后它做了什么?它同妈妈说话后,又做了什么?每一个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静静地等老师把他们叫起来回答。当老师叫他们后,他们用很响亮的声音重复故事中的用词。如果有孩子用的词稍微不同于故事中的词,老师就会再念一下故事中的句子,然后让他们重复,如“小马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脑子”。

在问了十分钟问题后,老师又宣布说他们还得听一遍故事。之后,老师打开录音机,开始放配乐版的小马过河故事。孩子们静静地听,就像他们从未听过似的。翻译告诉教授,故事中的用语基本一样。教授听到翻译重复着同样的句子:“你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脑子,牛伯伯和小松鼠一样大吗?”

听完后,老师又要求孩子们重复故事中的对话。这次老师扮小马妈妈,孩子们轮流扮小马。在听了两遍故事后,孩子们能够重复故事中的用语了。最后,老师结束对话部分,又开始问问题。这次,她不再关心情节,而是故事的寓意了。

但这也没有多少自由度。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仍然直接引用故事中的用词,如“自己想”,“不要听别人的”,“要自己亲自试试”。只有一个小男孩说“小马不好,它应该听它妈妈的”。老师似乎有些不解,然后要他重复故事中的句子,即“小马要学会用脑,自己思考”。在这个孩子跟着老师重复后,老师才提问下一个孩子。

整整一个多小时,教室里4岁的孩子们听了两遍故事,回答两遍问题,练习一次对话。每一次,孩子们都按顺序一个个来。

在教授走时,孩子又整齐响亮地喊“爷爷,再见”。

回到幼儿园办公室,教授说他有问题要问。翻译很聪明:“我知道你的问题,这个故事是矛盾的。”

教授说:“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既然这个故事是关于要学会自己思考的,为什么老师坚持要孩子们重复同样的词语。”翻译解释说:“这并不矛盾。对我们来说,记和背是教育的基础。我的女儿才3岁,已能背3首李白的诗。我们知道她现在不明白,但等她大一些,她就会明白的。”

教授问:“那老师刚才做的仅仅是记忆训练吗?”翻译说:“不仅仅是。老师是想强化他们的记忆,但她也想让孩子们掌握故事中的优美语言,这样他们以后就会模仿使用它们了。”

教授说:“当然,模仿故事中的语言是很不错,但意义在哪里?这是4岁孩子学的吗?如果他们真的自己思考和行动会怎么样?如果有一天他们碰到一条太深的河,他们会淹死的。”

翻译说:“你没听懂。如果小马的妈妈不知道河的深度,她是不会让小马去的。小马的妈妈自始至终掌握着整个过程。小马听了别人的话就是对妈妈的不信任。”

教授说:“那么那个小男孩说的就是对的了。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应该是听妈妈的话。”

翻译不同意,说:“你的理解太简单化,你认为故事只能有一层意思吗?”

教授说:“当然故事可以有多层意思,但至少不能相互矛盾。如果小马真的能自己思考,那么它就不能总是听它妈妈的。”

如果用我们的评课标准来评价这位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应该可以说评价很高。你看,孩子们有礼貌,课堂纪律良好,争相回答问题;老师教学语言干净、规范;教学目标明确、准确;教学组织有序、有层次;教学手段应用恰当;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语言掌握及故事寓意掌握准确。总之,这应该是一堂好课。

可是,在美国教授眼里,这却是一堂问题课。

一是这节课究竟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自己思考还是听妈妈的话?表面上这节课是教孩子们学会自己思考,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可故事中却隐含着听妈妈的话这一深层寓意,否定了前一个表面倡导的寓意。如果说这一矛盾是隐藏的话,那么老师不断地让孩子们“一字一句”地重复故事中的“句子”,不能“独立思考”,则表明强调所谓的独立思考,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口号”和“粉饰”。幼儿园老师纠正小男孩的“出格”回答就是一个明证。

二是美国教授更深刻地看到了这个故事“危险”的一面。教育4岁的孩子让他们独立思考,遇事自己试一试,是不错,但是不是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孩子们在遇到自己不能判断的事情时,该怎么办?怎么样从大人那里得到帮助?哪些不要自己去试呢?这个思考可能是引申意义太远了。不过,在讲这个故事时,渗透一些儿童保护理念又有什么不好呢?

三是虽然美国教授没有明提,但在他的描述中提到孩子们在一个多小时内听了2遍故事,特别听第二遍时好像还是听第一遍那样,而且后来又重复回答问题,一遍一遍重复。尽管翻译说这是培养孩子背和记的能力,但教授对这些解释显然是不信服的。这个故事也许有的小朋友在家里早听过了,甚至家里就有这本故事书。如果是这样,孩子们就不止听两遍。可为什么孩子还会那么“专心”听呢?这些都让美国教授不解。

让4岁儿童在一个多小时内端正坐着,听和逐一回答问题,而且是重复使用同样的词语,在美国教授看来也许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培养对“无意义训练”的忍耐力,是把天性活泼的学童训练成“语言复读机”。这样的幼儿教学,岂不哀哉?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过河小马教授
拆桥过河
勤劳的小马
过河
过河
小蚂蚁过河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