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

2009-04-01张得晔

甘肃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鉴赏形象

张得晔

〔关键词〕 《近体诗六首》;鉴赏;形象;

情感;韵律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49—01

《山居秋暝》(王维)、《登高》《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所选的六首诗,这六首近体诗都可称为经典。在教学中,我力图以这六首诗为例来引导学生探究鉴赏古诗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感受诗歌形象出发

这几首诗每一首都包含着鲜活的形象。诗人正是借助这些形象来构筑意境、传达情意的。以《山居秋暝》为例:

《山居秋暝》以“空山”为大景,雨后秋晚为时令,抓住了“清泉、松、明月、石”这些最富山村特征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极其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中空灵虚寂的禅意,而“竹喧、莲动”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幕形象是生动的、富于世俗生活气息的。这种人文气息与“空山”之境的禅意并不冲突,而是一种更高的和谐与自然 。这些形象所构筑的“空山”意境,正是作者诗意化的、与名利世俗社会相对立的一个存在。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静一动两个画面,颈联所表现的不仅是生动的画,也是和谐的声,使诗歌同时具备了“音乐之韵”。

二、诗歌往往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欣赏诗歌应特别注意“景”和“情”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碧草春色”、“黄鹂好音”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本无稀奇,但作者用一个“自”和一个“空”加以点染,这景象便成为作者独到感受的一种情绪化的存在了,使“丞相祠堂”的存在笼上了一层历史的寂寞和沧桑,照应了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森森”一词,也使尾联的感慨自然而深沉。

《锦瑟》是一首难懂的诗,其主旨几近无解。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说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梁是大师,他既率直地承认自己的不“理会”,又真诚赞美这首诗的“美”,这正是《锦瑟》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徐复观说:“客观的景物、典故略加转折,即达到主客合一的境界”。第一句的“锦瑟”、“五十弦”,第二句的“一弦一柱”、“华年”都是客观的,但第一句只介入“无端”两字,第二句只介入一个“思”字,便把两句陈述的客观景象染上了作者浓浓的主观感情。

这些例子表明,在诗歌中,客观的景象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被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所“情化”了,我们通常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正是此理。

三、诗的原质是歌,欣赏诗歌要体味不同的韵律

《锦瑟》的韵律是婉转而曼妙的,这首诗撷取的形象都温婉美丽,韵律温柔和谐,从字句的音色音量和平仄变化上来看,也没有过硬过软或太促太滞的起伏,整首诗使人感到了一种“美丽中的悲哀”。

与这首诗形成显明对比的是《登高》和《书愤》,这两首诗的意象是坚硬有力、冰冷可触的。其意境更是与《锦瑟》大不相同:杜诗之“沉郁顿挫”在朗读时几乎要“咬牙切齿”、“长吁短叹”;陆诗之“慷慨悲愤”在朗读中也须气韵沉雄、铿锵有力。

四、欣赏古诗要借助联想,还要能知人论世,追寻体验

“读者与作者之间,不论在感情与理解方面,都有其可以相通的平面,因此,我们对每一作品一经读过、看过后,立刻可以成立一种解释。”(徐复观《环绕李义山〈锦瑟〉诗的诸问题》)对诗歌形象的感受,一方面需要借助联想,一方面需要知人论世,追寻体验。“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这里要谈的是要将“联想”的方法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山居秋暝》的画意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完成的。诗人选取了傍晚山村四个最富特征的景象,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不假雕饰,而将细节留给读者来想象补充。读者在诗歌形象的提示下,给画面赋予色彩、声音、人物等活的因素,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该诗的意境。当我们了解了王维的佛学修养与四十岁以后“半官半隐”的情况,就能更深地理解“空山”之意与“自可留”之志。对陆游的《书愤》一诗,更应联系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调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积累,就会理解作者“气如山”之豪迈壮志,“空自许”之失落惆怅和以孔明自比的忠义之心,并为之感动。而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所表现的情景也以其鲜明有力的形象组合充分调动起了我们对诗人军旅生涯和战斗豪情的联想。

猜你喜欢

鉴赏形象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