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09-04-01
教育若缺乏“理想”,必会流于“俗气”,又因教育是一种专业,所以还需要“理论”或正确“理念”的支持。缺少了它,教育便会变得很“匠气”,甚至“霸气”。
—— 黄炳煌在《教育小语》中说。
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
——这是香港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对大学的理解,这种见解同样适合中学。而现在的中学生常常是三点一线,甚至是两点一线,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我没有经济目的,不是被什么公司利用,为窃取其他公司的商业机密。我就是想证明自己的水平,我不停地发现他们的漏洞,他们不断地添加‘补丁,这可以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
——呼和浩特市一名高二学生王少伟谈他为何攻击上千家网站。
对“少年黑客”疏之有方,也许我们民族就有新一代“盖茨”的出现,如果任其随波逐流,可能不仅是网站被黑,而且是一代技术的落后和天才的陨落。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说“少年黑客”王少伟。
给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完全属于制造“冤假错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撰文说,“差生”现象是中国教育的顽疾。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定是让大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而“差生”的制造者则是“犯罪”的帮凶。
我们的教育一边是缺钱,一边是乱用钱。
——上海交大教师熊丙奇披露了中国高校的一条潜规则:把资助科研活动的基金,看作荣誉或者奖励,而若干年后,基金项目的成果如何,有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往往没人再关心。获得基金,就等于获得成果;获得成果就等于提升自身地位;而地位的提升就等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中国,大学的高贵之气正在消逝,变得奄奄一息,而权力的暴戾之气和金钱的铜臭之气却四处弥漫,飞扬跋扈。
——北京学者陶东风在自己的博客里感慨,大学精神正在消散,大学灵魂正在飘逝。在国内的一些大学,他感觉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随处可见,四处弥漫着暴发户的浅薄。
少年儿童吃着洋快餐,却不知道孔子、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者大有人在,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
——针对当前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普遍过度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深圳市政协委员郭志文、杨松、黎慧、苏振声联名建议在深圳市中小学每周开1~2次国学课。
20年前,我28岁,是儿童文学领域的年轻作家。20年后,我已经快50岁了,可在现有的儿童文学家中还是年轻作家。
——说到儿童文学创作的后继乏人,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钱万成万分焦虑。和动辄数十万元卖价的流行歌曲、小说、影视剧本相比,儿童文学创作的经济回报低得可怜,这导致儿童文学作家纷纷转型。
很多长江学者就只好跑企业跑部委,到处奔波。
——一位在日本高校从事材料学研究的教授透露,现在很多教授拿到长江学者的头衔后就不去搞研究了,少数人还要为了钱去拉关系,因为学校给他们规定了指标。这个指标不仅是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还包括要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
这正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做学术,都在搞权术。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接受媒体专访时,再次痛批中国学界的霸权垄断现象扼杀后辈人才,朋党关系埋没了不少年轻人。他表示,权力垄断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影响很大,学术风气更加浮躁。很多教授的心思都不在学问上,都变成怎么搞关系、怎么不被排挤、怎么拿经费。
你能给你孩子的只有三样东西。第一样是给他们尽可能好的教育;第二样是树立一个好榜样;第三样是给他们世界上所有的爱。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的父亲对她的忠告。
如果我们只使用英语,导致母语失去它该有的定位,我们将逐渐流失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社会本质将退化,最终人民会失去信心。我们会觉得自己像二等公民,永远都在模仿他人。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讲华语运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半山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