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自然教学探究机制的思考
2009-04-01苟琴玉
苟琴玉
〔关键词〕 小学自然教学;探究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47—01
一、自然教学中“探究”意义的理解
自然教学中,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从而理解并掌握自然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认识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是学生“独立”的行为。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和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所谓的“探究”就变成学生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失去了学生自己探究的意义。
二、学生探究的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行其是的过程,探究的方法需要学生在探索研究未知事物的过程中自己探索获得。现在使用的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探索研究。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还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学生已掌握了物体有三种形态的知识,学会了使用酒精灯的技能,还初步掌握了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积累的其他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提出了问题,具备了探究的基础,这时候教师适时的指导就成了关键。
三、学生探究的氛围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性。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民主、和谐的核心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探究教学的需要,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如实汇报观察、实验的结果,即使结果与其他学生讲的不一样,也要敢于如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学生的观点被证实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探究”的推进和深入,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所以探究教学能否成功也取决于探究氛围是否形成。
四、探究教学的程序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
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探究教学是经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五个步骤,最后达到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热空气》教学为例,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能够在空气中上升。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熟悉的现象。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飘去,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进而提出问题: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吗?热空气能在空气中上升吗?然后假设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能在空气中上升,再根据这一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实验: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塑料袋就慢慢升起来。最后证明了假设,得出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