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的五种观念
2009-04-01杨晓珍
杨晓珍
〔关键词〕 教师;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14—01
公正观
教师首先要有公正的态度,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没有必要划分优等生、差等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的内因,重视从精神、从内心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片面实施奖惩,尤其对学困生要保持温和、宽容的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按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对话观
不同的人保持自己的个性及差异性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对待学生上,应注重心灵沟通,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师生应该互相打开心扉,彼此接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共同提高,使教育回归到人与人的平等活动上来,让孩子和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师生要共同学习,探索知识的本真。有调查显示,学生因考试、评比等形成的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所以,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要实施发展性的科学的评价,充分与学生“对话”,降低利害——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达成共识——师生对评价对象达到一致的价值判断,相对性评价——师生如果对评价结果有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的意见作为权威,建议性评说——对学生不足之处,教师应提出改进意见,而不是仅指出不足。
反思观
教师不能认为学生什么都幼稚,而自己什么都成熟、正确,要“静坐常思自己过”。教育工作是师生间互动的过程,难免有矛盾与冲突。教师要保持和谐心态及工作态度。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反思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推出适合于学生的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
长效观
教育是一项长效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和心中的价值观等是逐步发展、慢慢培育的,教师应按客观实际给予持久的关注和顺其自然的培育,要注重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拔苗助长”,不能强力“打造”、“催生”出什么精英,不能打着“快速发展”的旗号,破坏学生的“心灵生态”,和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手低眼高”工程——它着力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发展观
教师要学习古今中外教育的优秀经验,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总结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沿着科学传承性、不断发展性的道路前进,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直观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