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2009-04-01武铁传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弊端培养模式创新

武铁传

摘要: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观念、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弊端。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弊端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资源依赖型、引进依赖型和科技创新型三种。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资源依赖型发展道路,而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促使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也不适合我国。国家发展模式决定中国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形成在教育,因此,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是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的“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要么是改革开放以后倡导的“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种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有着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等优点,同时也有创新不足的缺点,它在人才观念、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互相抵牾的严重弊端。

1.传统的人才观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目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机构还是人才的录用机构,许多人依然受制于传统人才观念的束缚,这些传统观念,举其要者,有以下几种。一是“继承人才观”。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开发,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奉为经典,不重视开辟新的知识领域。二是“精英人才观”。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政治家才是人才。三是“分数人才观”。认为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唯分数马首是瞻,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等都是耽误时间。四是“做事人才观”。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一些人只注重效率性、技术性和工具性,只重视人的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开发。五是“学历人才观”。把学历当做衡量人才最权威的标准,认为只有沿着“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梯考上去的才是人才,而那些具有熟练技能而无文凭、学历的或者文凭低、学力浅的人,无论其能力有多强、贡献有多大、现实表现有多好,都往往被排斥在人才范畴之外。上述传统人才观至今仍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成为高等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打破的精神藩篱。

2.应试教育机制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所形成的以灌输、被动学习为特征的规范性或者应试性机制,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它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从而造成了刻板的施教机制和受教机制。为了考试,教师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传输知识,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同样为了考试,学生处处按教师的指教,照葫芦画瓢式地学习。有的学生几乎点滴不漏地记课堂笔记,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是力求去理解而是力求去记住。临近考试,学生“开夜车”背知识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学生是考试的奴隶,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强烈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陈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发现创新型人才

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当前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如今,不少教师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而把传授知识、教师本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观念,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抽象出来成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的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学生缺少差异与变化,缺少使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动能。

4.偏狭的教育内容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应有视界

人文学科对于培养人的创造力有显著作用。它有助于开阔视野,形成思维的整体性;有助于养成批判意识,超越传统规范;有助于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特别是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同时,一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理论勇气等创新人格的养成,都有赖于人文学科的化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决定着创新人才的创新程度,学校应当通过相对均衡的学科设置使大学生具有相对均衡的知识结构,促进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和谐发展。然而,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科技与人文的失衡已成不争的事实,科学教育借助其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将人文教育远远甩在身后。科学的胜利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地位的日益提高,更是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人文精神的边缘化。

5.行政化的教育管理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奠基于20世纪50年代,从开始就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高校与行政机关一样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有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高校,高校内部的每一个院、系、部门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行政化体制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学术自由原则和自身发展规律相背离,存在主体错位和价值错位的弊端。一方面,它使行政人员成为高校运行的核心,而教学、科研人员相当程度上则难以获得学术支配权,缺少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高校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职能部门手中,职能部门既是制定政策的决策者,又是实施行政的管理者,同时还是监督者,这势必造成“官学一体”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在行政化体制下高校的行政系统是真正的主体,高校按照权力框架把部门和人员编排在不同的地位格局等级中,学校运作的根本价值信号是依据权力意志而不是教育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这对学术创新是非常有害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我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能否多管齐下,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

首先,新人才观是大众人才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既需要“金字塔”顶尖约占整个金字塔10%的“精英型”的拔尖人才,又需要“金字塔”底占整个金字塔60%的“务实型”的一线实用人才。其次,新人才观是能力本位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教育模式应由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继承性教育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发展性教育转变,突出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新人才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在当下中国,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能够将个人发展与价值实现和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等思想品德,是难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

2.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应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它所对应的教育不是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轻“德”缺“体”少“美”的应试教育,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落实这种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树立“全人化”教育理念,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真正具有尊严和价值的完整的人。其次,要走“探究式”课堂教学之路,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框架去探究未知领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重良好个性之才,改变传统只重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切实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最后,建构内容平衡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鼓励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联系与综合。

3.转变教学观念,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营造创新氛围,应多管齐下。首先,营造创新校园氛围。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而形成较好的创新心理品质;通过举办艺术节和手工制作大赛、普通话才艺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通过学术讲座,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校学生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大学生景仰的工作和活动。其次,营造创新组织氛围。学生干部有无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整个学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应把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怀疑批判和实事求是地探索,决不选用唯书唯上、四平八稳的学生干部。最后,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4.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服务型教育观”的指导下时而为政治服务,时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不利于高校按照自身特点培养创新性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维持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高校必须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独立实体,获得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对外拥有发挥与拓展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社会功用与效能的自主权,对内拥有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凸显专家、教授等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让学术管理机构真正担当起学术事务管理的职责,改变目前学术管理机构只有审议权没有决定权的局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歌猛进、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编:路童

猜你喜欢

弊端培养模式创新
跟踪导练(四)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