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北农村课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01王继聚
王继聚
笔者在苏北一所农村学校——赣榆县海头二小工作近20年,又身为县兼职教研员,非常关心农村课改状况,经常走访教师,实地调查研究,对本县农村课改现状颇为了解。
新课改历经数年,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较原来有了很大的创新,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对此体会很深。但随着新课改逐步向纵深发展,各种新矛盾不断涌现,引发我们许多困惑。如果再用以前的老办法进行解决,收效甚微,可以说,课改在我们农村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现状堪忧。
第一,三级课程的设置虽已纳入管理,但设置并没有完全到位。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开发上放权于地方和学校,这受到我们农村教师的普遍欢迎,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稍显滞后。现在我们的地方课程普遍使用苏北三市(连云港、淮安、宿迁)联合编写的《淮海文化》教材,但《淮海文化》只限高年级使用,所有低中年级没有地方课程教材来用,低中年级地方课程形同虚设。《淮海文化》在五、六年级具体如何使用,也缺乏必要的指导。我们农村各小学都有校本课程。有的比较突出,但大多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不尽人意。质量不高,存在一哄而上、粗制滥造的现象。校本课程平时束之高阁,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应付,装装门面,填补学校的所谓“空白”,这样的校本课程生命力不强。
第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解存在偏差。综合实践活动收效甚微。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但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农村学校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排入课表,平时编写材料应付上级检查,只有信息技术教育在部分中心校开展较好。什么原因?一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够。认为搞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麻烦,费时费力:二是培训跟不上,到底怎么开展,“满眼是菜”,广大教师心中没谱;三是管理评价滞后,造成“开不开展一个样”的不利局面;四是家长不支持,认为会“影响”学生学业。还有,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排入课表,小学阶段有的年级每周最多达5节,但这些课时怎么编排,名称怎么出现,这在各校都是模糊概念。
第三,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师资缺乏,很难达到开齐上好的要求。我们调查村小、完小体育、艺术开课情况,结果是体育课勉强能够开展,但音乐和美术教师匮乏,音乐尤甚!农村小学音乐课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始,老师拎着录音机,进入教室播放歌曲磁带,学生先听,听熟了随唱,主要以学歌为主,乐理学习、视唱、欣赏、舞蹈等环节很难见到,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熏陶。有的村小艺术课程干脆不上,整天就是语、数、外,农村学校离课程开齐、开足、上好的要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地区财政紧张,艺术专门人才录入甚少:二是艺术专职教师留任县城、中心校的居多,很少分配至村完小;三是校本培训滞后,只关注语、数、外学科,很少关注艺术学科。
第四,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农村完小、村小老教师比较多。针对老教师接受新课改理念较慢的特点,农村小学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听课和评课。应该说,听评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促进教师有效反思及专业提升有很大帮助。但如果我们把校本教研仅仅理解为上课、评课,那就太过单一了。教师一学期互相听来听去、评来评去。如果没有较好的专业引领。不但使教师失去教研兴趣,而且教研能取得何种效果也不得而知。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集体备课。农村教师对此颇有诟病,认为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与教学实际脱节。多数情况下,学期初把备课任务一分了之,忽视共同研讨上的细节,背离了教学管理者的初衷。上级检查所要求的条条框框太多,需要形成的纸质材料很多,反而形成负担。
以上是我们苏北赣榆地区农村的课改现状,不回避问题,才能找到根治症结的良药。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调查研究。依托当地开发课程资源
现在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深入调研。立足市县,整合地方优势资源,编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地方课程的编写是允许探讨和实践的。我们要把握编写的原则:地域性明显,特色鲜明;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彰显课程特性,呈序列性,易于实施。我们赣榆县为东渡日本的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当地建有徐福祠,并已连续举办了几届徐福节,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连日本前首相羽田孜都自认徐福后人。提起赣榆,人们就会想到徐福,徐福已成为赣榆的一个符号。徐福身上浸润着丰厚的中华农耕文明气息,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传播和谐发展理念的友好使者,需要我们后人继承和发扬。可以编写这方面的地方课程,把握几个编写重点:1、关于徐福东渡历史背景;2、中华文明如何在日本生根、发芽,徐福的贡献;3、徐福和谐理念的传播;4、徐福的历史地位;5、当代徐福文化研究状况;6、利用徐福品牌,加强当地和日本文化、经济的友好往来:7、如何办好徐福节大讨论。徐福文化编写只是一个例子,这方面的题材非常多。再如赣榆地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的东北部,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海洋文化成为赣榆的一个符号,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地方课程的编写,既要照顾年级段,又要呈现序列性,成册成套,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加以使用。
再来说说校本课程。校本校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各校校情不同,环境不同,体现办学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设置校本课程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笔者提几点建议: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特色是关键;2、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课程权属于学校,所以要尽最大努力发挥老师们的积极性,形成课程开发的团队;3、学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对学校教育情境具体分析,对学生需求情况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需要农村小学领导和老师认真思考。另外,校本课程是否以课本形式出现,这是有争议的,还需专家予以界定。
二、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
加大宣传教育,使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广大家长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它弥补了单一课程的不足、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并促进个性成长非常有帮助。加强管理考评。上级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细
则,把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考评结果记入业务档案。
做好培训指导工作也是当务之急。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从具体层面解决教师的困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要明确。有人认为只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块指定领域,其实不然,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
其次,方案确定,内容可行。这是重点,各校根据省课程设置方案和实际情况,针对校情、教情、学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四块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对活动内容加以整合,注重学科间交融,出台学校整体性指导方案,各年级、班相应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序列,活动内容具体可行,列入课表。
再次,指导教师编排课表。按照实施方案,从宏观上把握,在细节上指导。举个例子,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可这样安排:信息技术、劳技各一节,另一节安排具有弹性,可指向某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也可灵活安排为班团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
三、抓紧搞好县本培训,解决艺术学科教师短缺问题
在艺术学科师资方面,教育局领导要站在全县角度,树立一盘棋思想,师资合理向农村流动。对到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予以专项补贴,这方面我们赣榆地区已经执行。每月补贴50元,但还可适当增加。
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县本培训。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赣榆县英语教师成功转岗的经验,当年我县曾强力推进英语教学,但没有英语教师怎么办?最后还是从其他学科中抽调富余教师参加转岗培训,周期短,见效快,解了燃眉之急。
针对现状,我们可以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和教师的兴趣特长,每年转岗一批艺术教师。每次抽出半年时间,分期分批进行脱岗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逐步满足农村实际教学需要。这里笔者强调的是,一定要解决这批教师的后顾之忧,主要解决工作业绩衔接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如前些年英语转岗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就遇到棘手问题:教学业绩是以现在英语学科为主,还是以转岗前任教学科为主?二者只能取一,另一学科业绩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业务成绩脱节,让转岗教师后悔不迭,感到吃亏不小。职称评定部门要认真研究,灵活处理,兼顾转岗前后业绩,做好学科业绩衔接工作,让转岗教师吃下定心丸,安心转岗从教。目前赣榆县教育局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着手进行转岗调研。
四、校本教研要灵活多样,扎实有效
校本教研要以校为本,针对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在编排教研方案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校情、教情和学情,思考怎么尽快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要对校本教研形式大胆改革,从开展骨干帮扶、集体备课、教学沙龙、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论文辅导、读书指导、研评行一条龙活动等方面进行考虑、人手,关键要讲究实效,一次活动就要取得一次效果。
针对农村教研实际,我认为以下三项保底要求不能丢:1、既然省厅花钱为村小四配套,就应发动教师观看优质资源光盘(各村小都配有VCD、教学光盘、电视机等),科科相对、课课相对,专家辅导就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这对迅速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大有裨益,何乐不为。2、村小之所以科研能力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读书。现在村小图书室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应该培育教师读书氛围,引导教师读专业和文学书籍。这对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很有帮助;3、学校支持教师人人搞小课题研究,形成氛围,经费要充分予以倾斜,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对于遭受颇多诟病的集体备课,关键是要注重实效,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抓好研讨环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研讨氛围靠引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带头参与,充分研讨,从规定发言过渡到自由发言,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扎扎实实解决教学上的问题。集体备课一定要便于操作,管理者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详案、简案之争。不人为设置条条框框,不让大家疲于应付集体备课检查材料,集体备课的检查重点落在课堂教学上。高效益,轻负担——教师尝到集体备课的甜头,参与积极性自然就会大大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引导教师认识到集体备课目的在于使用,不在于检查,要给教师松绑,从根本上扭转教师中的错误观念。
以上是笔者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所得,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充分考虑到,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课改中勇于做一个研究者、实践者,不断反思,不懈改进,农村课改之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