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蔽”与“求实”
2009-04-01黄行福
黄行福
对各级中小学的工作。需不需要检查与验收?我的回答是:要。而且一定要!
但“要”的回答,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检查与验收一概加以肯定。笔者以为,对于目前的针对中小学工作的一系列检查与验收,首先必须“去蔽”,然后再实事求是地进行。
去什么“蔽”?去除那些蒙在所有检查(下文的“检查”,包括检查、评估与验收)上的本不属于它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的存在,严重遮蔽着各种检查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为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许多不良后果。那么,当前的各种检查当中,存在着哪些“蔽”?
荣誉之蔽。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许多检查工作,都与荣誉挂在一起。哪所学校过关了,就表明工作做好了,甚至被认为是很优秀,因此,荣誉就属于谁。这种做法,直接将人渴望得到他人肯定与认同的心理与检查工作捆绑在一起,这种状况下的检查,谁会不重视?尤其是学校的领导们。
所以,针对这样的检查,你根本难以分辨,到底是为工作的进行而准备的,还是直接为荣誉而“战”。这样的检查,对工作的促进,其意义在哪里?让人难以说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出现了那种检查年年进行,学校工作并无根本起色的现象。
奖励之蔽。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本是发展教育之必须,是政府的应尽之责。可是,在有些地方,本应由政府按照教育发展之需进行的正当拨款,却变成了对某项工作检查之后的奖励,把正常的检查,直接变成了奖励的砝码,变了味。将拨款变成奖励,并且与本来并无直接联系的检查挂钩,能从根本上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吗?
如果说以上所指,是运用检查这一手段,像钓鱼似的“给予”。“鼓励”被检查、被验收的学校去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应对,那么,以下之“蔽”则是鞭笞与剥夺。
批评之蔽。什么是批评之蔽?这里特指检查不过关之严重后果。什么严重后果?受批评。批评也有几种不同的程度。最低一级的,是口头批评。这种批评,大多数情况下,领导们也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高一级的,大会批评。这是在大众场合下的批评,比较难受,脸上无光。最高一级的,则是通报批评。这是形成了文字的批评,可以说也是“永久”性质的。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一校之长,最害怕的就是这种形式的批评。因为它很有可能会影响学校领导的评优、评先以及晋升。谁不担心?谁又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校长们可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于是就只好乖乖地听凭检查的工作要求,进行突击性的应付了。
惩罚之蔽。如果说,批评只是一种间接的剥夺,那么,惩罚就是直接的剥夺了。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所在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一项活动。对这项活动,有关领导作了指示,进行了宣传与部署,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并要求下面的每所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实施,一个月后还要进行检查。并且,特别要求: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必须深刻检讨,并重新开展这一活动。于是乎,学校三令五申,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不要马虎大意。就在离检查还有两三天时,他们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共同造假,一次性过了关。据那位朋友说,他邻近的一所学校,因为检查时没有过关,就被罚重新来过,白白浪费了教师们一个月的休息时间。
类似的惩罚还有扣奖金,规定时间内不得评优、评先等等。
当前,正是这些东西在遮蔽着我们的检查工作,让本来是为了促进学校工作的好事情。办得不那么让人满意,甚至令人不高兴。
笔者以为,要使我们的各项检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应,在“去蔽”之后,就应该“求实”,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长官意志,从红头文件出发。不“唯文”、“唯上”,只“唯实”、“唯需”。
那么,“唯实”、“唯需”的检查该怎样进行?
首先,制定好方案。检查的方案,是具有导向性的文件。在制定方案时,就必须慎重。不脱离实际,尊重事实,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比如,各地每年都要进行年终评估,评估什么,哪些内容将列入评估范围,这是一件很值得斟酌的事情。在有些农村小学,就连美术教师都缺乏,评估方案中却要求学校开好美术课,这样的要求就脱离了实际。检查时,学校就只好造假才能应付,否则,就难以过关。
制定好方案,还包括方案的制定应该在开学初,不应该临近检查才着手制定。有的地方,只在临检查前的一个月时间,方案才仓促出台,检查时,学校就只好临阵擦枪,应付差事。
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某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下面的学校进行年终评估,可方案却在评估前的半个月才出炉。但方案中偏偏有这么一条:“班主任家访每学期每学生两次”。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学期也就一百多天,班上60个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每个班主任每天都得进行家访。奇怪的是,评估方案却不是在开学初下发的。无奈,教师们就只好硬着头皮造假了。好在检查者心里有数,就侥幸过关了。
其次,方案弹性化。说是检查也好,评估也罢,甚至验收也行,目前有一大弊端。那就是方案的刚性化。不管学校间的差异,一律按照方案进行检查评估。其实,哪怕是在同一个区域,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办学水平等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一把同样的尺去衡量,可能会造成“公平”掩盖下的差距。比如,同是评估教师“读书”这一块,由于学校藏书的条件不相同,有的学校藏书丰富,有的学校则藏书不多,检查的标准就应该有所差别,否则,就会造成实际上的不公平。
再次,过程的“求实”。检查、评估过程的求实。这其实是一个作风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股浮躁、浮华之风严重存在,表现在各种检查中就是:只看材料,不看实际;只听汇报,不做调查;只看“形象”,不看内里。一个字:“浮”!
所谓过程的求实,就是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走访家长,了解情况,掌握实情。这样的检查,这样的评估,才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学校的真实的办学情况,办学水平。妙笔可以生花,材料可以造假;汇报也可以虚夸,可以更动听,可以更投领导所好!
最后,检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的检查主体,一般以政府某些部门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几乎没有参与的权利。虽说在检查前,常常要求先进行自查,但自查的结果在最后的结论中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现象,不必多说。这种行政部门说了算的检查,不产生虚假现象才怪呢。
检查,在当前是必须的,没有这一系列的督促,一些工作就难以见成效。但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任何外在的检查、评估与验收,对于工作的促进而言,其效果是有限的,远远不如学校内在的积极性来得重要。关键在于选好学校带头人,管理好学校内部事务,否则,再多的检查也可能只是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