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少,人人都好
2009-04-01梁增红
梁增红
悠悠八秩风雨,漫漫征程如歌。徜徉于闹中取静的常州市二十四中校园,历史沧桑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色彩;饱经沧桑的“游击府”遗址,经风历雨却依然矗立,见证着学校的过往;小桥流水,亭台阁榭,似乎在诉说着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一个不少,人人都好”的学校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熔铸起一股喷薄而出的势头与力量,让二十四中成为师生的乐园、学园、家园,让他们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精神家园洒满明亮的阳光。
一所普通的城市初中,为何能够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历久弥坚?其中有些什么值得人们去追寻探究的地方?
上篇:让师生都有合适的发展
“教育的真谛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其智慧在于找到教育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进而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潜在的灵性都闪耀出迷人的光芒。”二十四中人一直坚守着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他们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获得了发展。
1、“丑小鸭也能成为白天鹅”
看上去活泼开朗的王佳樱同学,现在是九年级(6)班的一位优秀学生。刚进二十四中校门的时候,她只是班级里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女生。但她知道,二十四中是以成绩优异而著名的,因此,她每天勤奋学习,暗中与其他同学比着分数的高低。然而,让她大惑不解的是,同学们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同伴们常常为《班级公约》的制定而争论不休,积极参加学校的“阅读经典”演讲比赛;回收易拉罐卖得款项捐给“希望工程”,艺术节上,自编自演的歌舞倾倒全校师生,他们一到下午的课外活动课,马上就呼啸而去,直奔自己喜欢的项目……尽管这样,她还惊讶地发现,同学们学习就是棒,见解就是高,办事就是灵,老师们还似乎很喜欢这样的学生。而她成天心无旁骛,出来进去手不离书,口中念念有词,却总是赶不上。
在老师的鼓励下,王佳樱也尝试着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科技活动小组。等她走进这片神奇的天地,才发现这里真是趣味无穷,机器人、生物园地、科技视频、参观科技馆等内容异彩纷呈,并有“科普板报”、“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普网页设计”、“趣味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幻想画、科普海报大赛”等竞赛性项目。她一下子被迷住了。三年中,不管学习负担有多重,她从不缺席。现在尽管初三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但王佳樱依然正常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
2008年,她获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地区)金钥匙竞赛特等奖。在获奖感言中她激动地说:“参加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两年中,最大的感受是知识丰富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我把参加科技活动的体验触类旁通地应用到考试学科的学习上,居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王老师高兴地评价王佳樱:“参加科技小组活动,使她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思维缜密,主动学习的意识被激活了,学习成绩也跃居班级前十名。当年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
像王佳樱这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学校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中。二十四中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各种社团活动已经走上常规工作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具体工作制度化的良性发展道路。个性化的教育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彰显办学特色,先后自主开发了“智能机器人”、外籍教师编著的“英语口语”、“名著阅读与欣赏”、“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校本教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2、“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
2007年秋学期开始不久,校园公开栏里张贴着一张公告,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观看。
原来,这是校教导处与团委联合发出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竞聘的通知,通知公布了参评条件,号召同学们争做学校的主人,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做法是:班级推荐、竞聘演说、学校确认。
吴卡嘉心动了。吴卡嘉同学刚进二十四中的时候,只希望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父母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以“影响学习”为由请班主任岳老师不要安排孩子担任班干。一学期下来,她看到同学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待人接物,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自己却总是冷眼旁观,在同学们眼里,似乎成了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角色。压抑,孤独,自闭,使她感到“孤陋而寡闻,独学而无友”。
班主任岳老师也一直在关注着吴卡嘉的一举一动,她悄悄把吴卡嘉的变化与其母亲进行了沟通。在做通了吴卡嘉母亲的工作后,又鼓励吴卡嘉参加竞选。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吴卡嘉终于走向了演讲台。
选举结果当场揭晓,她如愿地当上了第二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她又一次走上主席台,郑重承诺:“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把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建成一个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一个同学真正热爱的团体。”
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后,吴卡嘉的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成功组织了多项活动,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身边的朋友多了,吴卡嘉的脸上又恢复了开朗而乐观的笑容。“选择二十四中,就选择了一条追求卓越的路。”初中毕业,吴卡嘉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省常中。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和灵魂。二十四中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给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在自主的管理中成长”的管理理念,让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创建、自我参与、自主提高、自我磨砺、自主管理,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锻炼了能力,树立了信心。
3、教育的细节关系人的灵魂
一天早上,一位班主任正在带领学生进行卫生打扫。他看到不远处有个纸团,就走了过去,用脚在地上点了点,对正在打扫的学生说:“喏,这里有个纸团,捡起来。”
这一幕,恰好被从旁边经过的赵卫勇校长看到。他连忙走过去,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团。
一个小小的事情,却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思考。在班主任会上,学校领导专门把这个画面“回放”出来,请大家讨论。班主任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在学生常规管理中,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检查和批评等强制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养成习惯”。结果是,许多新生刚进校门就接受了“日常行为规范的量化评估”,可是,三年后毕业,学生原有的一些陋习、恶习似乎并未随外力撤去而自觉改变。
教导处提出用榜样引领和提醒的方式,先从捡纸开始,要求学校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做榜样,随时随地提醒学生,持之以恒,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尤其是教师本身,看到一张废纸,不应该绕着走,也不应该只动嘴不动
手,而是要自然而然地捡起来。
一段时间后,捡碎纸的学生多了,校园干净了,同学们不忍心破坏美好的校园,不会去扔掉碎纸了,好习惯真的就这样形成了。
这样的活动,透射出一个鲜明的主旨——关注细节,努力延伸教育的过程,增进学生体验的强度和深度。通过这些细微点滴的做法,“养成教育”的理念渐渐浸润到师生的心田,渗透到他们日常的言行中。
“教育常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随风潜入夜的润泽,把司空见惯的事做好了,更能彰显思想的深度。”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
“二十四中的精神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影响着我,与我终生相伴。”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却在商海游刃有余的毕业生王刚说。
“我把孩子送到二十四中,就是因为看到孩子在这里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许多家长由衷地说。
教育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缘自于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我们就会在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在乎他们的幸福感,在乎他们的未来,我们就会亲近教师的核心气质,走向博太、高贵与智慧。
4、“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2006年,常州市教育局为实施教育公平。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政策,取消了“小升初”的择校,要“择校”到民办。
这对二十四中这样一所公办名校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众所周知,笼罩在名校头上的眩目光环,多少都会沾一些政策的光。没有了千挑万选的“择校生”,取而代之的是以本施教区的地段生为主体,那么,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保持领先态势,人们就拭目以待了。面对一些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部分教师不免有些“本领恐慌”。“这一届学生没有上一届好”,“这个班的学生没有那个班的学生好”之类的怨言也多了起来。
出路在哪里?强化内功,自主发展,适应差异。在二十四中工作了三十年的何老师深有体会地给出了答案。
她班上有一个学生小强,在刚进学校的时候就“全校瞩目”。一次期末考试前,监考老师刚走进教师,他马上就带头起哄拒绝考试。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意识、行为习惯差、爱吃零食的同学,可没让她少费心。何老师没有用“管、卡、压”的办法制服他,而是根据他爱管闲事的特点,任命小强担任班级的“后勤部长”。可是,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刚开始请他负责关锁门窗,小强却常常因为贪玩而忘记,何老师就加派两个学生“协助”他。久而久之,他习惯成自然,即使做广播操,他也会主动把门窗和灯关好。班主任何老师抓住他的进步及时给予了表扬。他越干越积极,又主动对何老师提出,班级里换纯净水的“苦力活”也由自己“承包”。根据他的表现,何老师在学期结束时特意颁给他“关心集体奖”。现在的小强像换了个人似的,跟老师非常亲热,遇到事情,主动找老师交流。最后,何老师又开始寻找小强新的生长点,她说:“小强尽管其他学科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考试都达到90多分,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老师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差异的时候,不要忙着去埋怨学生难教,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被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束缚住自己的头脑和手脚,是不是自己已经开始重复着陈年旧事,不能与时俱进,是不是已经对新鲜事物产生了对抗和抵触情绪。如果发现自己因循守旧,那就要推陈出新;如果发现自己抱残守缺,那就要赶紧洗脑;如果发现学生差异,那就采取“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做法。
在“精英教育”占主导的时代,学生们都锁定目标勤奋刻苦,最后的考试成绩当然是比别的学校优秀,老师教起来也似乎非常“顺手”。而现在则要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老师所做的就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更加关注全面发展。二十四中的老师响亮地喊出:“教育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而二十四中领导则反复强调:“适应差异的老师才是能力强的老师。”
下篇:让师生优质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要达到这一个目标,必须通过教师来完成。校长赵卫勇说:“一个学校的优质与否,不仅是看大楼,而是要看大师。”他所说的“大师”。当然是指教育教学的大师。他要求教师人人都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1、“80后”老师的成长
一次,年轻的班主任王老师,在办公室里批评一位不做作业的学生。那位学生似乎满不在乎,带着傲慢的语气回敬老师:“作业太多,我来不及完成。”遭遇“90后”学生的无礼,这位“80后”年轻班主任委屈得掉下了眼泪。
王老师的师傅董老师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其实具有一定的隐私意义,如果在办公室里交流,似乎就把隐私的东西公开化了。如果因为学生犯错了,把学生拉到办公室里,这样的话,气氛就更加不对劲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当众接受别人的批评,哪怕是明知为了自己的好。”
师傅的一番话,使得这位青年教师如醍醐灌顶,猛然省悟。是呀,作为“80后”的青年教师,自小也是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中娇滴滴地成长起来的,也曾经像这些学生一样任性。看来要教好这帮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理解他们。
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王老师不仅注意协调各任课老师的作业量,而且注意跟学生谈话的方式和时间。他明白,看上去,跟学生谈话不过是小事一件,但小事中依然有教育艺术。针对“90后”的男生那种嗲声嗲气的娘娘腔,他甚至每天到班都要带领男生振臂高呼“我是男生”,以唤醒男儿的那种顶天立地的粗犷、豪迈、豁达。
像这样师徒结对的“盯人战术”,从学科教学到班级管理,徒弟全方位地跟着师傅,只是二十四中培养教师的“招数”之一。除此而外,学校为了让年轻教师早日成熟起来,还启动了校级“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督促教师制定了“个人主动发展规划”,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手册”,帮助青年教师业务“充电”等措施。而今,二十四中已基本形成一支年龄结构优、敬业精神强、教育理念新、业务素质高、爱生爱校、团结合作的优秀教职工群体。
2、杨老师的教研故事
杨老师,自从进入二十四中的物理组团体中,就马上感受到这里和谐的氛围和只争朝夕的进取意识,并在学校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有一次,学生对杨老师抱怨说,物理好像没什么用。杨老师敏锐地感觉到,如果只关注书本知识。学生就觉得物理知识离我们很遥远。于是,他让同学们回家观察常见的热水器,然后阅读铭牌回答对应的问题。
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杨老师他们的收获。
“我从铭牌中知道了‘MJ/h是什么单位,‘65MJ/h化为该物理量的国际基本单位是什么。”
“我昨天还给我的爸爸解释了‘9L/min(温升25℃)的意思,铭牌中‘1.40Kg/h的意思。”
“我还计算出这种燃气热水器当燃气产生1000J的
热量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多少J。”
“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知识呀!”
杨老师经常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事物,寻找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让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006年他自编的《热水器综合应用》在“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试题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同时捧回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比赛评优课一等奖。八年来,他辅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超过了100项。2008年,他获得“江苏省中青年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荣获“常州市骨干教师”、“江苏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二十四中的老师,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以“实”为核心,扎实、踏实、务实、平实、真实地开展学术沙龙、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活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步履坚定地走了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大受学生欢迎,不仅在省市级教学公开课比赛中频频获奖,而且教学成绩也高歌猛进。
3、谁配合谁?
这是一节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台上,刚刚上完课的张老师,也许觉得自己的这节课上得不成功,红着脸,非常惭愧地连说了四个“不”:“学生配合不默契”,“举手发言不积极”,“讨论不积极”,“不会主动提出问题”。
言下之意,失败的原因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的问题。
评课的时候,老师们畅所欲言。
有的说:“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平常我们所见到的热闹情形,但是,我认为,课堂上不仅是学生的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看老师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大脑是否处于积极的活跃的思考状态。这一点,我从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可以看出,所以我认为张老师做得不错。”
也有老师提出了不同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彼此教学相长。若说配合——只能是教师的教,去配合、去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教育,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服务,正如树苗的茁壮成长,需要雨露、阳光和土壤一样,归根结底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努力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营造适合的氛围。”
针锋相对的讨论,引发了二十四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的追问。
像这样的观摩课堂,在二十四中是一种“常态”,力图给大家呈现的不是看上去完美的作秀课,而是本真的研究课。也就是,通过一节课,你将给听课者以什么认识和启发。每次研讨,都可以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空洞的恭维,没有宏大的理论诠释,没有话语霸权的操持,在这个辩论席上无论是多么激烈的唇枪舌剑,意见相左,课后下来仍然是一群好伙伴,“让岑寂的心灵,邂逅你的笑靥”,在彼此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挚爱教育的阳光。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情境中,如何找寻到一条适合自己且有所作为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二十四中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
4、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一天下午临近放学,赵校长在例行巡视校园的时候,遇见一位女教工刚从校外进来,手里拎着两个装着蔬菜的方便袋。她见到赵校长,非常不好意思地说道:“晚上回家太晚,菜场关门了。”原来,这位女教师的孩子正读高三,而作为母亲的她又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天回家几乎连买菜做饭的时间都没有。赵校长没有批评这位女教工,反而安慰她说:“女教师的成功不仅在事业上,还有家庭里。是我们工作没做好。”
没过几天,赵校长便召集领导班子,专门讨论如何让教职工既安心工作,又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这次会议后,学校食堂不仅每天为教职工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使老师们能在学校吃饱吃好。而且,还特意为教职工准备净菜,教职工们提前预订,放学时领回去。赵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郑重承诺:二十四中教师的幸福指数要年年攀升。如今,教师子女入学入托的安排,教职工食堂伙食的改善,教师停车位的安排……这一幕幕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营造出“家”的氛围,让教职工收获的是感动,分享的是快乐。人心齐了,心气顺了,归属感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多年来,二十四中强调“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并举。一方面,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执行力”、“精致化”上下功夫;一方面,又注重用思想培育文化,用文化进行管理,让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即使是教职工开会,教师听到最多的词语是“思想”、“文化”和“成就感”、“幸福指数”。在当下,教师负担重、压力大,职业倦怠感递增的情境下,二十四中领导以“不断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为己任,一点一滴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条件,始终要求自己把教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关心教师疾苦、体察教师冷暖放在第一位。
“跨过罗汉路,走进省常中。”面对坊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赵卫勇校长只是淡然一笑。他知道,这是家长、社会和学生基于分数对二十四中的评价。赵校长对“高升学率”并不讳言,相反,他认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优秀的学业水平正是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学生卓越发展的主要体现。“一个不少,人人都好”,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说,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空间;作为教师,要与学生同成长,以卓越引领卓越,在此基础上,促成学校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优质发展。
多年来,常州市二十四中把深化课程改革和优化常规管理结合起来。把促进学生发展和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实现义务教育目标和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把办好社区教育和放大优质资源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平实之中见恒久的办学之路。
上述这段话,是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忠和对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办学实践的最好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