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探讨
2009-03-31董亚娟
董亚娟
摘 要:对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其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毁坏圣像运动;拜占庭帝国
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15-01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不少人已经论过这个问题。比如:陈志强老师的《拜占庭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苑一博老师的《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李丽的《试论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和《圣像破坏运动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和外交》等等,他们的论文都或深刻或浅易地分析了此时期圣像破坏的原因、表现、影响等,而本文只是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以供讨论。
毁坏圣像运动,是8-9世纪拜占庭教俗集团发动的一场禁止人们崇拜偶像的运动,或者主张“政治因素说”的认为它是一场夺权运动,即拜占庭君主夺取教会权利的运动。此运动始于利奥三世在726年颁布的《禁止崇拜偶像法令》,结束于公元843年米哈伊尔三世时的摄政皇后塞奥多拉颁布反对毁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期间,毁坏圣像者与反毁坏圣像者彼此的力量,由于国外阿拉伯人入侵、国内起义、统治者更换等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和消长,从而使这个运动更加复杂了。下面主要简单谈谈它的原因及其影响。
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不外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当然,这里不是大综合(把大家各个方面思考的揉和过来),相反,在我看来,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必然和偶然性结合的而并非是简单的仅仅某种个别因素作用的结果。“宗教因素说”主要是从宗教的立足点出发的,其他政治、军事、文化等又各有自己的理由,尤其是“经济因素说”更是高举马克思的经典力称“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似乎显得更高一筹,然而,也可能是各方面的因素累积互动交织作用造成了对圣像问题矛盾升级进而争斗的结果。
首先来看一下宗教自身的神学争论。其实,关于在基督教活动中是否使用圣像的争论由来已久,《圣经》中明确记载不可祭拜除了神之外的任何偶像,教会中严禁设置于顶礼膜拜的绘画和图像。但是,基督教堂内逐渐出现了各种描绘圣经场境和圣经人物的绘画,5至8世纪期间便携式圣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公共和私人崇拜中日益流行起来,一些赞成使用圣像的神学家们甚至提出了使用圣像的合理之处,即它们能使那些读不懂圣经的文盲通过看画,留心到虔诚事奉真神上帝之人的行为,激发他们去效仿。再者,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大,其特权使将其管辖下私有农民的劳动成果几乎全部侵吞,根本不向国家缴纳任何赋税。与此同时,教会还千方百计地扩大其地产,这使国家收入大大减少,并且吸引大批青壮年进修道院以免除对国家承担的赋税义务和兵役义务,大大减少了拜占廷国家的国库收入以及影响了军队的稳定和巩固;教会利用日渐强大的组织对抗拜占庭政府,教权膨胀意图脱离皇帝控制。相反,反对使用圣像的虔诚者们反感于教会的聚敛财富、有腐化堕落趋势,而或许目的是加强皇权以控制教会的拜占庭统治者认为,正是由于祭拜偶像才会发生大瘟疫、发生大地震、发生阿拉伯人的入侵、发生保加利亚人的入侵等等,而且觊觎教会的大量教产、土地和财富、试图一统人们的思想等,于是自然偶像的崇拜就成了众矢之的了。随着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对基督教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表示不满,要求恢复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也是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之一。
于是轰轰烈烈的毁坏圣像运动发生了。期间因某种情况变化而不停的有所反复——毁坏圣像、反对毁坏圣像,迫害、流放、没收财产、平反、安抚,似乎皇帝的偶然性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拜占廷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所带来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它由宗教神学问题的争论而引起,但其影响幅度早已超出了宗教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毁坏圣像运动沉重地打击了神权,巩固了拜占廷帝国神权依附于皇权的政治格局,世俗政权统治者达到了控制教会的目的。尽管僧侣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获得了宗教理论方面的胜利,但最终实力得到加强的仍是皇权和世俗贵族势力。这一运动重新树立了皇权对教权的高度权威,导致了教会阶层的相对衰落,拜占廷帝国在经历了重大的宗教争端之后,仍旧沿着高度集权的道路继续它的历史进程。最后,摄政皇后狄奥多拉确立了皇权对教权的控制和对教会事务的干涉权。拜占廷帝国此后没有出现过像西欧那样教皇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政治局面,这与毁坏圣像运动是有关系的。毁坏圣像运动也使基督教的分裂逐渐被确立下来,为1054年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决裂埋下了种子。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基督教一直摩擦不断,但罗马主教此时仍在拜占廷皇帝的控制之下。毁坏圣像运动开始后,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三世就对这一行为表示遣责,宣布开除立奥三世和全体圣像毁坏者的教籍,立奥三世也不甘示弱,以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罗马主教因此不再依靠拜占廷帝国,转而投靠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教皇国。这让基督教的东西分裂在事实上成为了定局。
在经济上,毁坏圣像运动给拜占廷帝国带来的影响也是相当大而深远的。在毁坏圣像运动之前,基督教会点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希拉克略王朝和伊苏里亚王朝的皇帝大力推行军区制,将全国处于军事管制之下,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军区制的实施需要大片的国有土地,而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养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士兵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毁坏圣像运动最后虽然告了终点,但是由于皇权高于教权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这加速并巩固了拜占庭的封建化进程。
毁坏圣像运动给拜占廷帝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于无意间复苏了希腊文化,在东正教神学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召开于787的基督教第七次大公会议文件明确指出了圣像和圣礼仪式以基督死后复活并降临人世为依据的,既然上帝派圣子拯救人类,那么基督必然是可见和可以描绘的。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构成东正教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的东正教神学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动。同时,在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也代表盛行崇拜诸神雕像艺术的希腊文化战胜历来反对偶像崇拜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反对崇拜偶像)。
毁坏圣像运动,对于拜占廷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毁坏圣像运动中,大量圣像被破坏,这对于拜占廷帝国文化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拜占廷帝国在早期的圣像创作中出现的许多艺术珍品毁于一旦,以至于到今天都很难找到毁坏圣像运动之前产生的圣像。但是在毁坏圣像运动的高潮中也兴起了世俗艺术的热潮,被石灰水刷掉圣像的墙壁上出现了以皇帝图像和花草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世俗绘画,其中不乏对重大战役、皇家生活、公众活动和赛车竞技等场面的描绘。在毁坏圣像运动中教会文化遭受了打击,这对于世俗文化的发展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使拜占廷在文化发展中没有出现中世纪西欧低潮时期的那种万马齐喑、世俗文化衰微的局面。毁坏圣像运动也使7世纪以后拜占廷帝国教会垄断教育事业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世俗教育重新获得了同步发展的机会。
毁坏圣像运动,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开的玩笑?或许,反对圣像派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他,只是单纯地信守上帝的圣言“反对偶像”;或者,像历次的起义运动一样,是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社会改革运动;也可能……历史的真相,还在探寻中!
参考文献
[1]@徐家玲.拜占庭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志.拜占庭帝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陈志.拜占庭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陈志.独特的拜占庭文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