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开发与应用研究
2009-03-31李英俊
李英俊
【摘 要】网络课程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网络资源与环境的课程教学,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网络课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在网络课程环境下“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合作式”教学模式、“专题—网课式”教学模式等可真正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网络课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是从学习的工具来理解,有的是从指导思想来理解,有的是从学习环境来理解,有的是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最有影响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从学习工具、学习手段上理解:“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
第二种,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理解:“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
第三种,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来理解:“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
第四种,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理解:“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概念的理解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还不十分全面。
根据以上四种网络课程的理解,我们认为网络课程可以表述为:“网络课程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网络资源与网络环境的课程教学,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根据以上我们对网络课程概念的理解,我们所认为的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的目的由传授知识转向训练技能;
2.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3.教学的核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4.教学的媒体由黑板、教材转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
5.教学过程与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师生交互与学生协作。
广义的网络资源与环境应包括计算机网络资源与环境和电视网络资源与环境等。但我们这里只研究计算机网络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而电视网络课程教学不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范围。而计算机网络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包括互联网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主要用于网络教育学院
中)和校园网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我们所研究的重点是校园网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
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工具比较选择
用于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工具较多,我们对其进行了归纳、比较和选择。常用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工具有:
1.教学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等);
2.静态网站编辑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3.网页图像与动画制作工具(Fireworks、Flash、Photoshop、PhotoImpact、COOL 3D、GIF Animator等);
4.动态网站开发工具(JSP、ASP、PHP)。
根据开发工具的功能、特点及实际情况,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工具:教学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静态网站编辑开发工具Dreamweaver;网页图像与动画制作工具Fireworks、Flash、Photoshop;动态网站开发工具ASP。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通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即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
主义是网络课程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基于网络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课程的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管采用哪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都会实现以下转变:教学的目的由传授知识转向培训技能;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的核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的媒体由黑板、教材转向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与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师生交互与学生协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试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的“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之中,多数课程的理论教学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
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如下:
(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2)指导学生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并发表;
(3)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探索性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意义建构;
(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
2.基于网络课程的“主题—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需要校园网络环境来支持,主要试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之中,课程主要内容通过网络以主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教学模式来完成。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具有实际价值的学习主题;
(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网上教学课件、资源目录、网址、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
(5)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
(6)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合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辨论、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
(7)形成作品,要求学生用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档、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基于网络课程的“专题—网课式”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校园网及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课程的某些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1)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从主干教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研究专题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研究;
(2)教师提供网络课程,并提供研究专题,对学生学习提出目标要求,以及提供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工具、网上协商论坛、网上自我测评;
(3)学生或学习小组浏览专题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4)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自我测评;
(5)学生完成作业或作品(电子文档、网页等),并进行展示;
(6)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4.基于网络课程的“远程—协作式”教学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适于因特网环境。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是各地的学员,围绕相应题目,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制作网页、网页社区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总结体会等。主要应用于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或用在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
五、网络课程应用的实际意义
网络课程的应用其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
1.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并借助网络课程的应用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使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得以保证。
2.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不仅能够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并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缩短了没必要的教学学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网络课程的应用后,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来组织教学,这些资源可以是自己教学的成果,可以是集体的教学成果,还可以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许多本学科专家的教学结晶,这样使教师本身的知识及教学水平得到扩展,使教师本身的局限性得到弥补,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5.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将改变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使书本教案变成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这样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教师将有更多的精力钻研大纲、教材、及相关资料或从事科学研究,学习新的技术,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大有补益,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6.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从而有更多时间进行课程本身的内容讲授,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可减轻教师受粉笔灰的危害,保证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业务钻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教师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制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网站后学生减轻了记笔记的压力,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教学内容和从事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技能提高。
8.通过教学设计的教学需要分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将与培养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内容去掉。同时,加强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这样既压缩教学学时,又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9.通过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将教学内容按不同的知识类型分类,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在课内完成和课外完成,可以大大压缩课内教学的学时,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0.通过教学设计的学生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媒体的选择等,可以更好地做到个别化教学,从而更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建筑职业教育中相关课程,但对职业教育的其它专业的教学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的重建与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学,2008.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教育技术网,2008.
[3]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
[5]何清.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教育信息技术,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