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若干问题之我见
2009-03-31陈健
陈 健
(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摘 要:针对双语教学中所遇到的教师与学生外语能力问题、双语搭配问题以及教学进度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切实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外语能力、针对不同课程决定双语的搭配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
关键词:双语教学 外语能力 双语搭配教学进度
笔者自2006年起,借助所在单位国际化改革的东风,一直尝试政治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
1.教师的外语能力问题。笔者的本科专业是英语,研究生专业是政治学,两相结合看似符合双语教学要求。其实不然,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能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用简单浅显的外语解释复杂艰深的专业知识!笔者曾聆听一位留美多年的教授在学院用全英介绍国际法和美国大选,他非常直白易懂的英语对于在场的听众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相信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明白他的讲课内容。笔者在这点上自叹弗如,有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时,嘴里不得不说出连串英文专业术语。从学生茫然的眼神中,看到了沟通的障碍。
2.学生的外语能力问题。尽管笔者所在学校是第一批重点院校,生源质量较好,但毕竟所教学生并非外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欠佳,更遑论他们的政治学或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水平了。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英语水平的高低又与他们的专业水平高低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也就是说,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能专业领悟力差,专业素养高的学生可能英语水平低,这样就严重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3.两种语言搭配的问题。既然是双语,就涉及到何时用英语,何时用中文的问题。笔者最先尝试的是同样的意思,先用英语说,再用汉语解释,但这样很浪费时间。后来,采取抽象的内容用英语说,然后用汉语补充形象的例子,但发现学生往往要等到汉语的例子说完才能明白前面用英语讲解的抽象内容。所以,笔者又倒了过来,抽象的用汉语,形象的用英语。但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能听懂你说什么已属不易,更不要说能通过这些形象的例子加深对前面抽象内容的理解了。所以,笔者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平衡点。另外,笔者的感觉是,由于中文和英文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双语齐上其实意味着教师必须不停地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转换,非常地辛苦。笔者曾经和同事开玩笑说,其实,双语在工作量计算方面应该比全英更受到照顾。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是会不自觉地变为全英文授课,或者全中文授课了。
4.教学进度的问题。双语的教学进度对于笔者来说,始终头痛不已。同样的内容,用中文可能只需一节课的时间,可用双语,则需要两节甚至三节的时间。因为不论是英语的语言结构,还是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使得教学进度严重滞后。尤其是在课堂互动环节,节奏就会变得特别缓慢。结果到了期末,发现还有许多内容没有讲到。那时把未讲授的内容匆忙点到,又使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
以上是笔者在双语教学中碰到的几个棘手问题,不知是否具有普遍性。笔者在此处尝试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以期能推动双语教学实践:
1.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笔者在此处当然不是建议国家或校方让双语教师都去国外生活一段,这不太实际。所以,双语教师在平时可能需要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针对自己听力较弱的特点,笔者现在坚持每天收看香港两个英语电视频道,还不时上网收听BBC的电台节目。另外,从某种角度讲,双语课其实首先是为教师开的,因为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是教师。笔者就发现经过两年的双语教学,自己的口语提高了不少。所以,坚持开设双语课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是寓学于教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此,笔者建议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以英语语言课为主,等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后,再陆续开设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进度,同时,双语如何搭配的问题也就变得不那么突出了。但这种做法不是本院系可以独立完成的,还需要本校外语系的支持。也就是说,外语系要像对待英语专业学生那样对待其它专业学生,提高要求和标准,让其它专业学生也能打下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为接下来的双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譬如笔者所在的系里,专业英语一般是在高年级开设,笔者建议应将其调至低年级开设。总之,只要将来的改革是要沿着双语教学的路子走,似乎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低年级打下语言基础,然后再开设专业课。当然,这不仅对教师,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针对不同课程相应调整双语搭配比例。笔者的双语课,既有低年级的学科基础课,也有高年级的选修课。就前者而言,笔者自然不敢奢望一年级新生能用流利的英语与笔者就专业话题进行沟通(也有一两个例外,但那就是例外),他们能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英语水平就已经很不错的了。另外,低年级的学生,你如果没有让他们预先阅读文本的话,那效果会更差。所以,笔者将在下学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上,“强迫”同学们先好好预习,然后在课上围绕着教材探讨,且以中文为主。这种做法似乎将大学教育“退化”至中小学教育,但这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这些低年级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外语基础以便将来上好双语专业课,在学基课上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就后者而言,高年级的同学一般英语水平较好,且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由于近年来的国际化改革举措,外语学习氛围浓厚,所以,本科生一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尤其在听说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尤其是选修课,尽管笔者加大英语听说的比例,学生的反应还算良好,双语教学并未影响专业知识交流的效果。也就是说,上低年级的课程时,要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且在英文中,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上高年级的课程时,要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在英文中,听说读写并重。
4.切实加强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笔者曾向系里反映,能否增加双语课的学时,以解决教学进度问题。但在目前普遍削减学生学分总数的大背景下,这种要求是很难得到满足的。所以可行的方法只有“逼”学生在课前课后多下功夫。所以,笔者计划在下学期开设的双语课上,硬性规定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课堂抽查考核,把一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展开的内容让同学们在课前就有所领悟,从而保证教学进度,保证课程主要的知识点都能得到合理的覆盖。
以上就是笔者在尝试两年的双语教学实践后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一些解决建议。但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笔者的专业水平、英语能力及教学经验欠佳所致,所以,这些问题并不见得具有普遍性。所以,提出的建议也就显得幼稚和不切实际。然而,如果有同行目前也面临类似的问题,那么大家共同来探讨解决之道,应该总比个人摸索要强得多。毕竟,中英双语专业教学是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