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09-03-31林铮
林 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钢结构课程的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实现钢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钢结构 创新教育
教育部近年来多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是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变化直接带来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改变。与之相应,也产生了若干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钢结构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来探讨如何实现培养目标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钢结构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层面上的教育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多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其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次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应用型和较强的专业性。
钢结构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钢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工程造价专业近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钢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2.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到位。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读高职学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两部分。多年来,工程实践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弱项,目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职工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目前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反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上。例如,学完《建筑制图》课程,仍然看不懂建筑结构图、施工图,以致于后续钢结构课程中钢结构结构图、施工图不会识读,这样对于钢结构课程的学习就大打折扣,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实践才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这就需要在钢结构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重视实用型专业课实践的内容的设计,不能让学生敷衍了事,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将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有机联系并系统化体现,力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及动手制作中达到多方面工程训练的目的。
2.教学模式问题
大多数高校采用了传统的先公共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模式。整个课程科目结构具有将专业主干课程硬性迭加的特点,有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并没有真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以钢结构施工为线索,以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够用为目的的思路,精简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设置,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在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精简和压缩理论的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的设置,使钢结构课程的教育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3.教学方法问题
一定程度上,学生厌学的情况和教学方式的僵化不无关系。改革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讨论法和引导归纳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理论教学突出重点,简明扼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推理、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形成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多媒体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的相结合,甚至可以将有些课程设置在实训基地、工地现场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在钢结构课程应用的思考与实践
国外教育界创新教育开展较早,国内提出实践业已多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高校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1.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是一个跨世纪的命题,也许是永恒的课题。新世纪的教育者,应有创新的理念,把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改变原有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中诸如专业设置过细、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够宽厚、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少实践等弊端,积极提倡创新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单纯的评价标准,力求做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
(2)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观
创新教育下的学习观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学习。学习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出更新的知识。这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教育的重心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要将教育的核心由教育转向学习,把“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第三将教育的方法由应试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进行聚合和发散思维的训练;第四教育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
(3)重视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创新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创新观。一方面结合教学实践重新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另一方面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其一可以在实习环节和假期社会实践中进行;其二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系统化、正规化、层次化、长期化、容量大、领域宽、信息多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2.转变办学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办学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和保证,是课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加强市场预测,要有前瞻性,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行“双证”制度。在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取得相关技能鉴定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各行各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及评价的重要依据。
(2)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
只有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实习指导、学生考核和毕业答辩、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才能培养出与企业文化和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推行校企合作中,注重抓好三个“共同”和三个“零距离”建设。三个“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三个“零距离”是指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为此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按照“五个为主”原则制定的。即以企业需求为主制定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为主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强化专业技能;以保证质量为主制定专业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深化教学改革。
第二,改革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体系的制定应该以“必需、够用、适用”为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使我们的专业教学符合企业的需要。
第三,开展强嵌入式教学。开展“四个嵌入”教学模式的探索,即将行业标准嵌入到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证项目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将理论教学嵌入到实践教学中;将企业文化嵌入到校内教学环境中。
第四,实现工学结合“零距离”。在学习过程中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进行暑期实践,根据岗位群进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和实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形成深层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其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
3.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教学体系
(1)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和内容
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是高职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上岗适应能力。如在实训中心建造钢结构实训馆,配备钢结构建筑常用的材料、构件、设备和模型。同时,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件中不仅包括文字、图形、现场图片,还包括了动漫分析和分步骤地施工录像。同时,还可以把课堂移到钢结构实训馆,结合实际授课,使学生一目了然。
4.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驾驭教材进行教学的基础,而不断获取新知识则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的高度,鼓励与指导学生大胆探索。
(2)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还要培养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
(3)具有“双师型”素质
高职教师“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在能力结构上有较大的突破,要求教师除了理论教学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应用技能等。只要教师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操作技能,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职教师只有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与企业挂钩,设立培训基地,深入实际,通过生产实习,挂职锻炼,参加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国外有学者对人类感官获得信息的记忆效率进行统计:听30%,视听结合50%,理解表达70%,动手做及描述90%。光读印象不深,听老师讲一遍印象深一点;一边听一边看印象较深;学生理解后能表达出来记忆效果更好;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那记忆效果最佳。正如“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遍”,这是视觉和运动觉整体作用的效果。正是这种效果,启发了对钢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我们对教改前后学生钢结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比较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从80%提高到98%,优良率从30%提高到70%。同时,实际动手能力和识图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实现钢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钢结构施工为线索,以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够用为目的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郑刘根,赵萍.浅谈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4).
[2]祁志生,姚小敏,黄民.机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3]罗福午.略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