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
2009-03-31张冬生李东
张冬生 李 东
【摘 要】针对高校实践育人新形势和学生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了“学教结合”、“学产结合”、“学研结合”、“学社结合”四种实践育人模式,构筑了大学生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人文实践园“四大园区”,重新规划高校实践育人的“大格局”,并分析了新格局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 高校 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主动踏入社会、检验自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会和手段,已倍受学校重视,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一项专门性、规范性的工作。实践育人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开展的好坏,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真正起到育人作用,都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甚至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实践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生发展日趋多元化,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实践育人的创新迫在眉睫。随着高校实践育人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的实践形式不断涌现,急需从理论上对现有的实践育人形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四个结合”、“四大园区”的高校实践育人格局
应对新的形势和学生发展的迫切要求,在现有高校实践育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入手,提出了“四大园区”的规划,“四个结合”的大学生校内外实践育人的模式。“四个结合”即“学教结合”、“学产结合”、“学研结合”、“学社结合”四种实践育人模式,重新规划高校实践育人的“大格局”。
“学教结合”即成立校中校—大学生创新园,以其为统领,牵动和协调全校各个层面的创新教育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使全校的创新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大学生创新园”的建设统领各个院系级的创新实践基地:物理实践基地、电子实践基地、机械实践基地、电工实践基地等。促使校内大学生创新资源整合、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学教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
“学产结合”即筹划大学生创业园,使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见习等实践育人形式容纳其中,逐步发展大学生创业“公司”、投资“公司”等多种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式,使学生的实践育人活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通过成立创业者组织、公开创业刊物、建立创业培训中心来搭建大学生创业园的软环境;通过将企业公司引入校内,将创业者输送到校外,成立大学生商贸平台、企业公司代理平台,搭建大学生创业园的硬件环境。
“学研结合”即谋划大学生科技园,在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的基础之上,完善平台,形成机制,谋划大学生科技园。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与或承担教师、公司的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园是学生科技培训、科技活动、科技研发的载体。其标志性成果是学生发表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家、国际的各类科技竞赛上获奖表彰。“学研结合”是“学教结合”的提升,是“学产结合”的实验阶段。
“学社结合”建立人文实践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彰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来构筑大学精神。大学生人文实践园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了解社会的载体。人文实践园应该有标志性的实践成果积淀,使得参与的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关注社会民生、关注道德风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灾难贫困……这一切都应成为人文实践园的和谐旋律。
二、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的意义
1.新格局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对现有的各种实践育人形式和途径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归纳总结,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管理幅度加大现象,对现有的实践育人的“格局”进行了重新规划。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育人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发展目标和实践途径,提高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效度。
2.新格局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总统领
“四个结合”涵盖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各个方面;“四大园区”的构建统领了校内外、软硬件的资源。条块清晰、目标明确、责任规范,有利于实践育人发展的专业化、专家化,为实践育人的高水平发展打下伏笔,为学生在园区中的培养理清了思路。
3.“四个园区”的设计符合高等院校办学规律
“四个园区”的设计是在已有的实践育人形式上归纳提升出来的,已经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在园区的构建中,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设计。比如,“大学生创新园”是学生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科学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大学生科技园”则是学生科技能力发挥的场所,是科技成果诞生的摇篮。
4.“四个结合”的提出拓展了实践育人的外延
大学生的实践育人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实践,也是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再次整合和利用,“四个结合”就是发挥学校教学优势、社会经济需求等有利因素来为大学生实践育人来服务,也使得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有了支撑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三、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构建途径
1.通力合作是基础
实践是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鲜明的全员性。大学生实践育人是全校性的大事,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如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科技处等几乎所有的大学的职能部门和院系,做好大学生实践育人全校的通力合作是前提和基础。各个园区的构建可以采取组织事业部的形式,表面上没有垂直的组织架构,实质上是各个部门的聚合组织。
2.统一认识不可少
对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实践育人在育人中的作用、新的实践育人形式和模式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对大学生实践育人开展和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否正确地对待实践育人,将直接影响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应该坚持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周期性的进行广泛动员,对于具体局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认识。
3.氛围营造是关键
实践育人具有间断性和不连续性,能否使得好的实践育人成果延续,能否使参与实践学生的精神风貌不断提升,氛围起到关键的作用。实践育人“大格局”的调整,给各个园区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其中,创新园培育创新意识、科技园弘扬科学精神、创业园孕育创业的激情与理智、人文实践园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4.机制建立是核心
各个园区、各种途径,能否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取决于机制的建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得实践育人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具有蓬勃活力;相反,不适应的机制束缚着实践育人有效开展和提升。机制的建立可以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入手,从各园区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特征出发,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长城计划研究项目《社会实践新模式、新途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