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生特点科学实施教育
2009-03-30徐芳
徐 芳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从而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科学实施育人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特点 教育
当代大学生具有青年一般的特点,即处在人生发展关键阶段、急风暴雨时期、有问题时段和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同时,大学生敏感,集中反映时代特点,即矛盾多、变化大和成长快。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科学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一、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
富有理想是青年学生的特点,激烈竟争使学生更加关注未来。但在竟争压力下,一些学生容易限于功利目标,表现为犹豫不决,迷茫困惑与反复曲折的状态。
大学生对眼前的功名目标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种自觉的状态,即形成一种长远的目标。在分析大学生这种思想状态的利弊与成因后,应教育学生认识远大理想,在自主比较和理性选择过程中形成,尽可能减少曲折和反复,缩短形成过程。
二、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
自主性既是市场体制与民主政治所赋予,又是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希望社会能从成人的角度对待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极力的想摆脱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约束和干涉,有强烈的自主性。依赖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下充分与社会机制不健全的反映。在校期间,很多大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同学,不擅于处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小问题,遇事就急,遇事就不知道如何来面对,表现出“高知低能”。时间证明,已毕业的学生回过头来看,他们认为在大学生涯中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有用,到社会上之后,进步越大的人更加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目标形成越早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愿意多做事,精神面貌好,不易疲倦且事业有成,其实,这就是教育培养的“规律性”。
学生的依赖性是一种发展中的“自主性”产生,它对学习、生活、思想自主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如通过社会热点、网络潮流和公众人物是能使它转化过来的。因而,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学生“把脑袋管好”,自主确立价值目标与理想信念。让学生知道“我的脑袋也是需要自主的管理”,我们在给学生讲道理后说“你应当自主的管好自已的脑袋”,应该让学生自觉的认识到,要管理好“自已的脑袋”,做有思想的人。
三、开放性与自我性交错
开放性是改革开放政策与信息社会赋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也是符合青年求新求异的特点。自我性是有些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过度的“闭锁性”的表现,也与有些独生子女养成的自我中心习惯有关,表现为对困难的估计有时不足、失恋、干部落选、就业的不如意、学习成绩的变化、突发事件的存在,都使学生心理容易遭受打击。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开放,信息社会条件下广泛学习,比较选择,丰富和提高自已。自我性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逆反父母、教师、长辈的教育,造成不必要的反复失败与曲折。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增强教育的亲和性与有效性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四、稳健性与冲动性相伴
稳健性是和平主题与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以及在社会多样复杂过程中锻炼所形成的特点。对未来充满憧憬、做事有热情,总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能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能响应学校和政府号召。
冲动性是面对社会突发冲突,危机所作出的过激偏激反映,与青年不够成熟、不够理性有关。有人说“冲动是魔鬼”,当前大学生容易受社会热点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时候容易冲动。他们在对很多社会问题的认识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全面的、理性的对待客观存在的事情或事件,平和、平淡、平静的面对和接受一些已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以必免出现很多不良事情或事件的发生。要让大学生知道“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理性的,正确的处理各种复杂存在的问题,就会稳健的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五、生成性与释放性的矛盾
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竟争与求知压力下,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迫切状态。当今社会是竟争的社会,当前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深化改革时期,从小受父母、社会影响,崇尚自由、公平、公正,竟争意识增强、追求自由。因而在生成性方面表现出竟情施展自已的才华,并想成为竟争的优胜者。
释放性是遵循有张有弛、文武之道的放松状。在当代社会两者结合是提高效率,培养创造性,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但有些学生难以辨证把握两者关系。“过度”和“不及”同时存在。面对学生产生的此种矛盾,应建设高度紧张与高度放松的培养环境。现代社会要有创造性,必须创造出紧张的学习环境,但学习过后要有放松的环境,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建设。
总之,当今社会竟争领域、虚拟领域、风险领域和多元文化这四大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发展形成了当代社会复杂的系统。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往往消极与积极并存,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方向与发展,而不是“管”他。现在的学生往往认为不需要“管”他,总认为我们“罗嗦”,产生对教育的“排斥”,因而要求我们能客观的分析问题的存在,善于做学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