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诗教实践理论的现代价值

2009-03-27王婷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诗教孟子语文课程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前这一阶段的母语教育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诗教课程。如果说孔子是最早确立诗教性质的人,那么孟子则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诗教理论基础上的积极践行者。他在孔子“兴观群怨”实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的诗教实践理论。

孟子认为,讲诗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诗句,不能因诗句而妨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应当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用意,这才能得到诗的本质。

他认为“不知其人”的交友之道同样适用于“颂诗读书”。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与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剔除孟子的“仁义道德”之念,“知言养气”中蕴含的长期奋斗涵养“正”气、切磋语言体味神韵的思想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孜孜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知言养气”是浩然正气与语言表现凝聚为一的过程;“知人论世”是诗教理论的里程碑式建树;而“以意逆志”则是整体性理解文本的滥觞。孟子的诗教理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际中仍有着实践价值。

(一)树立读者在文本解释中的主体能动性地位

在极富探究性的文本解释活动过程中,解释者被赋予极为自由的释义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积累、艺术经验和审美心理对释义对象作出主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孟子“以意逆志”的思想首先肯定了读者作为自由个体解读文本的权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读者不同,领悟的“意”不同。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流言家看到的是宫帏秘事,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这充分说明,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读者体验才最终实现的。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那些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时代早应当成为历史了。著名语文教育家钱理群先生曾说:“我讲《雷雨》的时候,分析周朴园的性格,学生就很自然地说,周朴园是‘自私的、‘虚伪的,是‘伪君子。很简单化。我怎么讲,学生都不接受。后来我问学生,他们说高考就考过,是填写题,标准答案就是这样,少一个就不行。因此,我觉得中学语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违背了文学欣赏的规律。”钱先生还说“在我看来,周朴园不一定是虚伪的,他的问题不在于虚伪。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的,见了鲁侍萍,他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问题出在他想像不出精神痛苦(审美价值)和金钱(实用价值)之间的区别。但编写教材和教参的人认定这两点,规定全体学生要记住,这很荒谬,是摧残人才的”。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看到了作为“说《诗》者”的“意”的重要性,而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那么多忽视作品的意义、价值、作用等最终需通过读者再造才能实现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二)拓宽学生整体体验空间,避免“断章取义”

避免“断章取义”的前提是“知人论世”。鲁迅有言:“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便指出了读者的阐释应当知人论世,应当是在文本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的合理生发,而不能是漫无边际地妄加揣测。“理解的前结构”是理解的必要前提。不了解文天祥颠沛流离,历经严酷考验却始终坚强不屈的受难史,又怎能感受《正气歌》、《过零丁洋》中的浩然正气所带来的感染力?不知道辛弃疾文武双全、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直壮志难酬的人生,又怎能理解他“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又怎能意识到“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引梁启超语)的自白?语文学习的至境在于涵养人的精神,锻造人的气质,诗化人的品格,飞扬人的心灵。语文教师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拓宽生活空间,丰富人生经验,培养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情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三)训练学生“知言”能力,涵养“浩然之气”

阅读对话是多重互动的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心灵沟通,是教师以文本为中介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活动。孟子的“知言”思想在今天仍放射着璀璨的光芒。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有对四类文体的评价标准。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要关注学生“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要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在文言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到要关注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些方面的要求与孟子所说的“知言”的具体内容:“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

在说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时,孟子为了说的更清楚,举例说道:“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在功利化思潮泛滥的今天,真正做到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自强的精神、自律的行为、合作的意识、宽容的胸襟,使学生具有我们中华民族之魂的“浩然之气”,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境界。但在涵养学生“浩然正气”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孔孟时期的语文课程开始,语文教育就是涵养语文能力、发展智慧结构、塑造美丽人生的有效途径。这也就是孟子诗教实践理论在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仍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2002,(4).

[2]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靳健.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5]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6]朱熹注.孟子集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7.

(王婷婷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诗教孟子语文课程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