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附文”的作用及运用
2009-03-27陈平芳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附文,这些附文尽管文体不同、长短不一,但内容都与课文有一定的关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附文,充分发挥附文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附文的注释说明作用,导入课文
附文中有的是对课文背景的介绍,有的是对课文中某一问题的解释,就像戏剧的引子和画外音,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这些附文当作诱饵,从附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快捷地进入课文,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笔者在讲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就先组织学生依次学习课文后面的三节附文——《“南京条约”主要内容》、《香港问题》、《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摘录》,让学生了解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所在。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导入课文:刚才,通过学习三节附文,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应该回归祖国,那么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00多年的香港是何年何月何日回归祖国的呢?同学们想见证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吗?请看《别了,“不列颠尼亚”》。笔者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阅读了课文。
二、发挥附文的补充完善作用,理解课文
所谓“补充完善”是指附文与课文在内容上有直接关系,且一脉相承,可以作为课文的姊妹篇,对课文内容是一种适当的补充。这类附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如在讲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看了课本前的彩图《毛泽东在延安》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文。再组织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毛泽东的家庭状况和少年生活,认识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最后再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指导学生阅读附文《立大志苦修身》,让学生了解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识毛泽东立志救国刻苦求学的顽强意志、高贵品质、崇高精神和优良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少年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的及任务”这一主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尽管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是永远不变的,纷纷表示要向伟大领袖毛泽东学习,以毛泽东为榜样,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苦练本领,以在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作贡献!
三、发挥附文的拓展延伸作用,提升能力
从附文与课文的关系来看,除了注释和补充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就是附文与课文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要么是同题材不同体裁,要么是同体裁不同题材。这类附文实际上是课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对比研读这些附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如在讲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时,笔者就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对比阅读课文和附文《为什么1998年长江会发生全流域大洪水》:①两篇文章的标题有何共同特点?②两篇文章都是说明科学道理的,但侧重点不同,课文侧重说明什么?附文侧重说明什么?③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法上有何共同特点?④读了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在学生阅读、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最后笔者总结说:这两篇文章的标题都是文章的纲,标明了文章要说明的科学道理,这也是事理性说明文标题的一个特点。凡是事理性说明文都要说明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但侧重点是不同的,课文侧重是果,即带来怎样的世界性灾难,附文侧重的是因,即洪灾是怎样发生的。两篇文章在总体结构上是逻辑顺序,段段紧扣、层层递进,而在局部内容上则又是多方面、多角度并列表述。课文先总述雨林的毁灭情况(因),再分述雨林的毁灭所带来的灾难(果);附文先总述洪灾情况(果),再分述造成洪灾的根本原因(因)。同时,为了说明的需要,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这两篇文章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通过反复对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深刻认识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陈平芳 湖南省耒阳市第三中学42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