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化作文的写作
2009-03-27刘云云
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训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活动。学生书写自己的认识、感受,这种认识和感受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潜能,构建“开放式”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新体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文,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新”起来、“活”起来。
一、探求生活中的个性化感受
学生的写作活动不宜过早地关注怎么写,首先要开掘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即体会生活,学会积累。应包括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两个方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正确认识自我,还要时刻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所以学生作文必须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
1.组织学生亲自去“做”、去“看”。参加野炊、郊游、文体等各种活动。带学生欣赏由圆转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闲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等各种自然和生活景观。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成完整的短文,只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呕心沥血写出的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不断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并鼓励学生经常练笔,不断吐故纳新,做到读写结合。
二、开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创新思维在写作中尤为重要。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苏东坡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所以学生们在写作中要能做到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1.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词句的新鲜。遣词造句应力避陈词滥调,力戒人云亦云,要多多打造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可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产生了个性化的效果。
2.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活泼灵动的文笔、潇洒飘逸的才情和丰富深刻的意蕴。语言要有个性,就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文笔,这就需要作者纵横捭阖,让自己的文笔飞起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如一个学生在《幸福是什么?》的开头中展示了这样一组排比句:“幸福是‘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是最常见最实用的展示厚重文化的方式,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展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
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惟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病根,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纵横驰骋,放飞心灵。
(刘云云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2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