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漫步在“思想者”的庭院里
2009-03-27陈鹏
陈 鹏
翻开教材,当笔者看到《漫步在思想者的庭院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一沉,真不知道该如何讲解它。首先,对于雕塑我一窍不通,虽然对于游记这一文体,师生都不会觉得难以理解,可是如果单纯让学生了解一种文体的特点,那么该文的宣讲似乎没多大价值。该如何让我和他们都经历一次艺术的熏陶呢?
网络已经成为我学习与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翻开网页,笔者如释重负。根据“庭院里”摆设的雕塑名称及书下注解中罗丹简介的相关内容翻找了大量的图片:罗丹的头像、罗丹的夫人、巴尔扎克雕塑、著名的思想者、少妇、青铜时代、施洗者约翰、鼻子被毁伤了的男人、乌谷利诺、地狱之门、三亡灵、手的组图、夏娃、吻、永恒的春天、行走着的人、人与他的思想、雨果、加莱义民等等。然后仔细阅读这些雕塑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带着这些东西,笔者顿觉豁然开朗。
拿着简易制作的课件,笔者带着学生到了多媒体教室。
首先,学生们速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各题:1.划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2.画出对罗丹肖像描写的句子;3.在文中划出罗丹的雕塑作品。
其次,播放与罗丹生活有关的图片,同时讲解课文第一段,借此让学生对罗丹有所了解。然后把准备好的图片用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对罗丹的作品先有个整体的印象。
再次,详细分析各雕塑作品的意境。
播放图片的同时找学生朗读课文的部分段落(比如:第1、5段),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把作品的形、神统一起来。
如果要唤起学生些许审美意识的话,就必须让他们能欣赏、会欣赏这些雕塑。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作品的魅力传达给学生。为此,笔者选择了几座具有深意的雕塑进行了重点讲解。
《思想者》:这是一座经典之作。《思想者》着重要把雕塑中主人公的表情以及何以造成这种表情的原因向学生详述清楚。笔者从这座雕塑的名称入手,让学生跟随笔者一起思考,作者为什么给它冠名为“思想者”?这个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么?他是否想出了结论?他思考时是何种表情?根据你观察到、感受到的人物表情,分析一下,这个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他思考的过程带给你何种感受?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讨罗丹的创造艺术。罗丹用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创造了《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乌谷利诺》:讲述这一作品一定要把原创雕塑是如何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清楚,学生会听得全神贯注。父亲吃儿子,而且是儿子的尸体,同学们会相信这样的事情吗?这个父亲为什么会要吃自己的孩子?他的这一行为前后的心理状态如何?带着问题,学生跟着我走进了对这一作品的分析。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什么?罗丹之前的雕塑家是如何展现这一相同历史题材的?罗丹是从什么角度展示这一历史史实的?哪一种表现形式更具有震撼力?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雕塑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
《行走着的人》:罗丹自认为是纲领性的作品。对这一作品的分析要从雕塑的观察入手。这个无头的躯体是否健康、强壮?他前进的步伐如何?为什么他会没有头颅?作者想给予没有头颅的作品何种含义?只要问题设计得好,学生就会伸直脖子,对你投以关注的眼神、倾听的表情。这些问题带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在他们思考后,再对作品的深意加以讲述,他们付之于你的是感叹和理解后的回味。
《加莱义民》:在这一作品中罗丹对这些法国人民的英雄人物赋予了人性化的展示。对它的讲解要从历史讲起。我们对英雄在最后时刻的表情能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你看这些人物的表情会认为他们是英雄吗?在群像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表情?
借助这些细节性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对我的分析及罗丹对作品的塑造能力进行准确的理解。英雄们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尽管有彷徨、有恐惧、有疑虑、有悲愤、有无奈,当然也有坚定勇敢,这所有的一切感受只是英雄们在就义前的心理活动。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震撼着人民的心。
需要注意的一点,老师讲解所有内容的时候不要注视你的书本,而是往来与画面和学生的眼神之间,你会从他们的表情中获得更加充沛的表达欲望。
学生们对笔者讲述的这些雕塑的背景与罗丹创作的过程都很感兴趣,正是借助这些材料使得笔者很容易把晦涩难懂的、距离我们平常人生活较远的艺术所蕴含的魅力传达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罗丹的创作思想——忠实于自然;表现人类的痛苦感情;作品要有性格、有思想;自然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的一致性。也正因为笔者有了“思想者”的思考过程,面对罗丹的雕塑笔者如释重负!
(陈鹏 沈阳市金融学校1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