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间与心灵的旅程

2009-03-27沈佩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渔父格斯

日本著名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学》里曾经如此深情地回忆:“我的人生导师——创价学会第二代会长户田城圣先生,常以《水浒传》等中国历史小说为教材,给青年们讲述人学观和人生观。通过由众多富有个性的英雄、豪杰交织而成的人物形象,学到了人应如何生活的道理。这种领悟后的喜悦,与恩师的慈颜一起作为青春时代的令人怀念的回忆,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确实,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神都会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优秀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典型形象,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鲁迅创造的阿Q,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老舍笔下的祥子,这些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使我们痛并思索着。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以现行苏教版为例,下文同),不乏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祥林嫂、卡西莫多、林黛玉……甚至无名如那位坐着火车赶赴遥远小镇为儿子祭奠的母亲(《礼拜二午睡时刻》),无不以他们独特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历吸引着我们,诉说着亲情、爱情、家仇恩怨 ……引来唏嘘感喟,感时落泪,恨起拍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文学形象的作用,深入挖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并着力凸显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与学生共同走进文学人物,感受生活悲喜,品味人生起落。本文就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老人形象进行分析,通过教材的整合,多角度地解读老人,窥探他们在悲欢聚散的人生里的沉浮起落,剖析他们性格的各个方面。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一、特殊处境中的角色

世界著名评论家W·T·泼拉斯说过:“突出性格的唯一方法,是把人物放入一定的关系中去,仅仅是性格,等于没有性格只是堆砌而已。”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物的性格投放到一定的关系环境中去揭示,去变化,去发展。作家的才华不仅在于塑造人物,而且在于设置环境,在于找到那对于人物来说一触即发的敏感点。海明威、雨果、欧·亨利、杨绛、屈原、左丘明就是把人物置于特殊环境中,正是抓住了对人物来说是一触即发的敏感点。

1.战争中的平凡百姓、说客谋臣、将军

他们是《桥边的老人》里的老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炮兽》中的叛军将军——朗德纳克侯爵。

战争来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那个老人因为虚弱,实在走不动了,只得坐在桥边休息。然而他好像既不关心战争,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危险,他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家乡饲养的现在却不得不撇下的几只小动物。《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正如李零所说:“文学的正义恰恰就在同情弱者,特别是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小而失败的抗争者。”

秦晋围郑,在郑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他临危受命,晚上从城墙上被绳子吊着,才出了城池,最终说退了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它所突出的是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他能言善辩、知晓天下大势却未得到任用,而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勇入秦营,知难而上,足见其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志士。

《九三年》开篇便以炮火冲天的战争拉开序幕:不甘失败的保王势力的疯狂反扑,他们发动反革命暴乱,进行血腥报复,以“杀光、烧光、绝不饶恕”为口号,屠杀“蓝军”,焚烧城镇,连老人、孩子、妇女也不放过。而共和军也提出“绝不宽恕”的口号,以革命的恐怖对付反革命的恐怖。小说的结尾,“魔鬼”朗德纳克在最后关头为救三个孩子冲入大火而被捕,郭文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放走了他,西穆尔登下令对郭文执行死刑,而自己也在那一刻自杀,鲜血渗入了雨果对人道的反思。雨果借郭文的思想斗争告诉读者:在王权之上,在革命之上,在人间的一切问题之上,存在着人类博大无比的同情心,存在着强者对弱者应尽的保护责任,存在着安全的人对危难的人应尽的保护责任,存在着安全的人对危难的人应尽的救护责任,存在着老年人对所有儿童应有的慈爱!

2.社会动荡变革中的普通百姓

他们是《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老王》中的人力车夫老王,《渔父》中的渔父。他们是社会动荡变革中的失败者、隐逸者。

格斯拉先生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但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格斯拉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在困境中格斯拉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最后竟然饿死了。就像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地好,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作者夫妇,常愿意帮忙,或者少收钱。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下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作者刻画出了在动荡的社会中渔父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和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处世态度。

二、角色的性格形象分类

1.导师型

他们是《炼金术士》中的撒冷之王麦基洗德,《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

人生,尤其是成功的人生,是需要最初的引路人的。成功的人士,总能亲切地回忆起自己的引路人。他们的外表可能普通平凡,然而他们怀抱热忱,言行中透露着智慧。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执迷不悟,决心不再把寻宝之梦当回事了。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麦基洗德。圣地亚哥出于礼貌,极不情愿地和那个平凡如普通人的麦基洗德聊起天来,直至相信老人的身份,对其既敬畏又惭愧。老人从圣地亚哥手上的书讲起,让他相信生活就像他现在这样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要实现天命必须战胜否定梦想的力量。他举出卖爆米花小贩的例子鼓励男孩向着梦想出发;举出寻找绿宝石的矿工的故事告诉男孩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老人要圣地亚哥用自己羊群的十分之一而不是将来财宝的十分之一来换取定期的秘密,告诫他不要预支还没到手的东西,要他领悟追寻梦想必付出代价的道理,从而增强他寻梦的信念。于是牧羊少年踏上了寻宝之路,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小说开始,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并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原来,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以鼓励琼珊活下去得肺炎而去世的。我们看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懂得生命的珍贵,无私关怀引导年轻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2.权威型

代表人物是贾母。她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黛玉第一次见贾母时,贾母一把把黛玉搂入怀中,心肝肉儿地叫着大哭,贾母把对黛玉的疼爱和她对黛玉的想念之情一并表现出来。周围之人无不随之抹泪伤心,伤感是人之常情,也有讨好老祖宗之嫌。贾母的权威地位可见一斑。她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敏锐的洞察力,懂世故而不弄世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弱者型

他们是老王、格斯拉、桥边的老人。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置身于残酷的战争与同样残酷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体弱残疾病痛,面对死亡与危险,老人与儿童从来都是最弱小和最需要保护的。

4.超脱型

代表人物是渔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他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是真正的隐者,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5.硬汉型

代表人物是朗德纳克侯爵。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炮兽肆虐,造成船只和人员的极大损失,老人朗德纳克侯爵先是冷静观察,继而抓住有利时机,在炮队队长的合力帮助下,制服了炮兽。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的坚定意志。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

三、关于老人的话题

1.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就如朗德纳克侯爵(且不论他的政治倾向与他所采取的残酷手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钱学森,这位科技界巨擘,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随遇而安,乐天知命

就如渔父,贫富不争、宠辱不惊。《周易·系辞上》有言:“乐天知命,故不忧。”君子乐天知命,故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

3.贫穷孤苦,老病相寻

就如老王、格斯拉、桥边的老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跨越时空的距离,杜甫诗中透露出的“人如鸥,辗转江湖,老病无医,孤苦伤感”的“志”,让人久久不能心平。

越过时间的鸿沟与心灵的隔阂,中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就这样走近着老人,理解着老人,从而,相信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现实,更好地生活。阅读老人,感悟形象,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零.花间一壶酒[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沈佩文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317500)

猜你喜欢

渔父格斯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我教《渔父》
超导与规范对称性,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中的超导Ⅱ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