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3-27王秋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的阅读教学情感

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与素质教育接轨,就必须要加强语文审美教育,使语文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心理需要和审美期待接轨。语文审美教育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感性的美的形象为手段,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获得美的体验。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正是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作用和独特领域,决定了它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的环节,对其进行积极的追问和探寻,是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凸现语文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发掘阅读对象的艺术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境界。我们的先哲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乐在其中”,流连怡情于课堂,才是施教的成功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艺术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诱导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揣摩语言,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语文课本及读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铃》的缠绵悱恻,《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犀利、深刻,《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都江堰》的大气、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的美,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阅读欣赏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句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意蕴,敏锐地把握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味和美学情趣。

二、激发情感,感受美

“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别林斯基说过:“艺术并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热情。”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首先要根据文学的特点,运用这种“激情”“热情”,去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智慧与情感去趋进、贴合文章,发掘文章的美,进入情境。然后,按照“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打动学生的审美情弦,激起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味,自然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行充分地欣赏。这种情感的激发将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与情感上的共鸣。如《听听那冷雨》,全文体现的是游子怀旧思乡之情,只要用这一人间美好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使之把自我情感置于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亲人那深刻清晰如烙印般的记忆上,则不难体会到文中所表现的乡愁的深沉与悲怆的情感美。《荷花淀》是一曲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战斗生活的颂歌。若能通过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几个感人细节的分析,以激发学生体会农村青年妇女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崇高品质,那么也就体会到了课文所表现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崇高的情感之美。可见,只有把握课文内在的“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反之,“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倘若教师语调冰冷,感情淡漠,则正如沈德潜所云“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根本无法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真谛。

三、抓住形象,体悟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征。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是崇高、滑稽、优美,都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的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先进,心灵高尚。在阅读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激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记叙了母亲在乡下将儿子寄来的钱塞在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梅李熟了,一直给儿子留着留到腐烂;冒着风雪去看生病的儿子等生活琐事表现儿子面对母亲的付出而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母亲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展开身临其境的想象,使母亲这一平凡而朴素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地树立起来,从而激起同学们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在艺术审美实践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自私、伪善、专横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却是美的。作者运用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屠岸贾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的内在美不仅表现于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于自然现象。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经过艺术加工,同样成为一种文学形象。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这些景象的美,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把握意境,联想美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以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诗人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引导学生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出来,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五、潜移默化,升华美

审美情感是在摆脱了直接实用功利的束缚后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它超越了纯粹的感性和理性,使情感理性化,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和塑造,使人的七情六欲这些自然的东西获得丰富的理性内容,达到情感的“净化”。这种经验一旦在内心巩固下来,就会强化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使道德的他律转化为道德的自律。所谓的升华,就是这样一种在审美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奋发向上的感情。在多次的审美体验中,渐渐感到自己的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审美对象,或者辨清审美对象的卑劣、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个过程。教师除了一以贯之加强审美教育外,还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时,教师应以自身的经历,或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成学生情感的“净化”,达到“化美为善”、升华灵魂的效果。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强化审美意识,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该承担起这一重大使命,为了国家,为了学生,为了自己,将审美教育进行到底!

(王秋苹 山东省泰山中学271000)

猜你喜欢

美的阅读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情感移植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