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对文化判断力的培养
2009-03-27李德全
一、文化判断力的内涵及文化判断力培养的重要性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括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信仰、道德、习俗,生活方式等。 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谋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那些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是在父母、教师及他人的传承下被我们所接受的,然而,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要全盘接受吗?文化中有真善美,但也存在着假丑恶,而对于假丑恶的分辨判断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的。能否分辨判断出在真善美中存在的假丑恶,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在文化知觉基础上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判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它渗透在主体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层面之中, 包括信仰、道德、科学、艺术、习俗、生活方式、网络联系等。要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见识、品评鉴赏能力和敏锐的观察批判能力,准确地判别其价值取向的善恶、优劣和真伪,从而做出鲜明的选择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开放的社会,我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了,速度快了,一方面我们生存的空间更为广阔,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思想激荡碰撞,劣质文化骚扰不止,影响改变着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有对文化进行分辨判断,选择取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一旦丧失了这种能力,被劣质文化俘虏,民族将失去灵魂。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市场更为开放,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文化也渗透进来,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信仰、道德、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影响着我们,许多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碰撞,如何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如何识别出劣质文化,从而维护自己民族的主流文化,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
因此,对于文化判断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了眼前。但是,文化判断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语文这一学科肩负着培养文化判断力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创新。于漪老师提出的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着地从民族优秀文化中吮吸养料,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文化,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深化文化批评,不断提升思想,认识社会。把目光聚集于文化判断力的培育上,让中学生在各种文化面前,不仅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评价能力,而且有自己的文化趣味,文化信仰,文化判断力。
二、语文教学中文化判断力培养的缺失与原因
(一)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导致学生缺乏文化积淀
语文应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这一学科承载着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师的责任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因为,在高考指挥棒的控制下,语文被看成了工具,学生只需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而这些学习任务完全是为高考服务的,对于语文的学习是轻人文性重工具性,教师甚至不在乎教材选了哪些文章,在乎的是教材可以对高考有多少服务。比如一篇小说的讲解被分为几大块,一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是环境描写对形象塑造的作用。除此之外,别的都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解答这些问题的套路,能保证高考的时候不丢分,教师这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是被认为是出色完成。但是,学生仅仅学到分析作品的知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课文的人文性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关注。课文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他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存与发展应被重视起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以及他们的选择对学生的启示,这些都应该是重点,这对学生文化判断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要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对比,探索其原因,讨论其弊端,而不该被束缚在某篇课文里进行枯燥的学习。学生应该用宏观的视角,多角度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与判断中增强评判善恶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提高对文化的判断力。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了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为了他们日后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正是为了让教育有更长远的影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把握方向。
(二)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无力分辨和抵制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一方世外桃源。最容易受影响的是那些未成熟、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的学生。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主要有: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信念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却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只传授学科知识技能,而惰于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现象。
近些年,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电影、电视剧等为代表的日韩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日本漫画、动画片风靡中国,许多学生沉迷其中,虽然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其中也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前不久,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清剿、封杀了充满暴力、死亡、狂想、变态等不健康内容的《死亡笔记》,漫画的主要情节是,只要在“死亡笔记”上写上某人的名字,某人就会在指定的时间内死亡。动漫迷称这只是一种道具,无需大惊小怪。而专家担心一些是非分辨能力较弱的孩子受其影响。现实也是到了有些严重的地步,有些孩子也仿效漫画中的情节准备了所谓的死亡笔记,在里面写了许多诅咒同学的话,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诅咒会成真,他们的心理已经严重扭曲。
出现了问题再去补救,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在前面,对当前流行在学生中的文化有所警觉,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当地渗透,指导学生用理性的思考来判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也许当像《死亡日记》这样的不健康读物来到学生身边时,学生会自行进行抵制。即使他们真的接触了不良文化,也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而不会被它们所左右。也有些看过《死亡日记》的学生说,夜神月(主人公)从原本善良正义转变为邪恶其实就是被极大的权力所引诱。我们看了以后应该警醒,抵制各种诱惑。如果学生都能自觉地抵制,理智地分析所接触到的文化现象,那么语文教学才真正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三)教师本身文化判断力不强,无法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
长期的应试教育,对人文教育有所忽视,造成现在的教师普遍存在惰于运用自己的文化判断力的现象。而且有很多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性质认识不清,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角色的多样化,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知已与朋友等多样化社会角色,教师应该负起责任,扮演好多种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对外来文化现象认识不清,对本民族的文化及其现象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而且惰于运用自己的文化判断力。教师文化判断力不强,特别是惰于运用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带来的后果,是当学生在成长成熟过程中,特别是接触到各种文化及其现象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正确引导。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或者所谓的潮流认为是知识、是时尚、是文化、是经典,这对学生求学期间的身心健康及其终身发展,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新的课程理念实施的今天,教师一定要多渠道地读书,一定要经常注意统领整合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教师一定要有文化判断力,一定要惯于运用文化判断力,特别是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重头戏的语文教师,更要惯于运用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对学生负起责任。
三、语文教学如何培养文化判断力
(一)倡导学生的读书行为,在有质量的阅读中培养文化判断力
学生要读书,读书是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前提。然而现状很让人担忧,现在已经进入的读图时代,人们追求通过快捷轻松的方式来取得信息,学生也不例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不值得的。很多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打游戏、看电视。课外辅导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我们的学生现在基本上不读书,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市场在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流行文学、快餐文学。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倡导学生的读书行为,鼓励读书,让学生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作品,体会到作品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经验和理想。这条路永无止境,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然而,对每一部作家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和幸福。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僵死的知识,而是为了有鲜活的意识与理解。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这些宝贵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能够使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逐步提高文化判断力。而且一定要保证读书的质量,读书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不能把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为最终目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质量。过分看重数量“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读书首先要保证质量,没有质量,数量是没有意义的。见书就生吞下去,对什么都一知半解的人是最容易被假象所迷惑的,更容易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丧失判断力,迷失自我。
(二)广泛地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是文化判断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是文化判断力形成的基础。只有在对一件事物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在《边城》这节课的讲解后,许多教师都会推荐学生读一读《边城》的全篇。这样很好,这是一个让学生了解沈从文的一个窗口。但是,学生读了没有,读出了什么感悟没有,有没有什么困惑,教师是应该把握的。不能把任务布置下去就不管了。另外有一个问题是,由于教师已经讲解过一部分,学生大多会顺着教师的指导去领悟人物。这样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这个时候就应该提倡学生去查一查别的学者是怎样理解《边城》的,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的,当不同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 当他们看到有人对《边城》是这样解读的,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当这样的现象多了,学生就从不自觉地思考变成了主动地思考。养成了这种习惯,看待事物有了两面性,那么文化判断力自然就能形成了。
所以,对相关知识的探索,是学生开阔视野、完善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一件新事物主动地进行全面了解是避免认知错误的有效手段,而只有加入到这样的大讨论中,学生才真正能够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三) 提倡重读文本,有效地巩固和提高文化判断力
为什么当学生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时间是这样的宝贵的时候,我们还提出要重读文本呢?笔者认为重读文本,是巩固学生文化判断力最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时我们读书,目的性并不那样强,也许是被书的装帧所吸引,也许是被作者所吸引,也许是被书名所吸引,也许只是信手拿来一读,阅读有时是带有休闲性的,读新书的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去求得心灵的另种体验。而重读书,显然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不再是为了追求新的体验,重读书的目的是去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样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读,在不同的季节读,在不同的心境下读,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重读文本的重要之处在于,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进步,体验到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能够认识到自己从前所坚信的其实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很珍贵的体验,这种体验有时会让人陷入痛苦的思考中,有时会让人兴奋得难以自持。然而这一切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来完成这种体验。“这种体验的珍贵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能够深入、精细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重读文本,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过去与现在对文化认识的不同,能够体验到对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并通过反思使文化判断力不断提高。
(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敏锐正确的文化判断力
教师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丰富的文化积淀,因为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对纷乱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才能分清其优劣、善恶。因此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次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都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第三,教师还要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认真研究中西文化,了解我国和西方的文化史和文化政策,并对中西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他认为,“文明是一个文化的实体”,“是民族之间的最高文化组合及最广泛层次的文明认同”。亨廷顿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八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他还公开承认文明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采用“双重标准”。他也毫不掩饰西方国家以公正为名,行霸权之实的行径,认为联合国安理会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所作的决定都是出于西方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总以反映各国愿望的姿态公诸于世。“西方实际上利用国际组织、军事及经济力量统治世界,维持西方的优势。”
这些都在警示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文明的冲突》中明确提出,西方应联络其他文明形态来遏制儒家文化。在21世纪,西方社会不会放弃他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他们会借助文化贸易,借助大众传媒,借助其他一切手段来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和侵入。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和侵略,最容易受影响的是那些未成熟、辨别力差、可塑性强的学生。他们好奇、喜欢刺激、喜欢新鲜,很容易成为外来伪文化的俘虏。在这场文化斗争中,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敏锐而正确的文化判断力,不能辨别各种文化的真假、伪善,不能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在不远的将来的世界竞争中,肯定会处于劣势。
注释:
[1]于漪.奉献——教师的天职[A].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6-163.
[2](瑞士)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J].中学生阅读文选,2004,(1):45.
[3]林分份.“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J].名作欣赏,2000,(4):33.
[4](瑞士)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学生阅读文选,2004,(1):38-40.
参考文献:
[1]俞瑞康,孙玲,陈艳.815名中小学生文化判断力发展的研究[J].中国德育,2007,(6).
[2]覃春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判断力形成方略初探[J].中学语文,2007,(30).
[3]焦名海,陈润梅.文化判断力:未来教师的重要素质[J].师道, 2002,(09).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6]梁文东.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7]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开放教育研究,2005,(1).
[8]温三立.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与忧[J].语文教学参考,2004,(7).
[9]来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语文教育研究,2004,(11).
[10]春草.中学生应当重视学习方法[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3).
(李德全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0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