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收入结构变迁探讨湖南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策略

2009-03-27李春波

管理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纯收入农民收入比重

李春波

摘要:本文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和湖南统计信息网的数据,对30年来湖南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变迁进行了分析,变化的实践要求: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加大政策支农力度,积极解决农民发展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民人口,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新农村财政金融体制。

收入结构的变化,反映着农民增收途径的变迁。为了解湖南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途径的变化,笔者于08年8月对湖南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我省1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古丈、泸溪、桂东、城步及麻阳等省级贫困县,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样本96份。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制约,本研究只是小样本调查。为弥补样本的不足,研究时同时使用了湖南统计信息网的数据,因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与湖南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有些出入,在湖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大部分地区比湖南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要高800~1000元,故有些数据,用百分比表示更准确一些。

一、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湖南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农业收入比重逐年降低。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贫困地区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90%,到1999年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8%,再到2007年湖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39.28元,比上年增加173.08元,增长9.3%;农业纯收入只有713.74元,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与1999年相比较比重下降11.8%。30年来,从各种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构成状况中可以看出,收入越低的农户,来自农业收入比重就越高。这说明,低收入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很高,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仍然是农业。从全国看:《200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极端贫困农户为66.4%,低收入农户为66.2%,而其他农户则为44.5%。从局部看:07年,麻阳县农业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与1999年相比,比重下降6.8%,逐年降低趋势明显。

(二)工资收入比重日益上升。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湖南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外地打工的做法,始于1984年,1995年形成高峰期,以后,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结构变化与其是否外出打工是紧密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比重为16.5%,而贫困农户为11.6%,低收入农户为13.6%,这一比重均低于16.9%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国家关于农民工政策的落实和人力资源的供需转化,农民工工资逐年提高,加剧了工资收入在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1999年,全国每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外出务工的收入为218.84元,收入只占当年农民收入的16.3%。而2007年,老打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己达1200元,新打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在600元以上。湖南农民外出务工的人均收入为1712.31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9%。我县长年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的态势日益显著。

(三)家庭经营非农业收入比重逐年小幅增长。1984年后,湖南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2004年后,非农业收入比重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07年,由于全省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农民从出售谷物和肉猪得到的现金收入增加4.72元和34.63元。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067.74元,比上年增长7.7%。但个别贫困县所占比重很高。如新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329元,非农业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34%。

(四)增长要素多元化。除农业、畜牧、外出务工及传统的建筑、运销、商饮等收入项目比重增长外,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林业产品收入、农业副产品收入和生产服务收入等,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要素。如: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统计显示,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阶段。2007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民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人均为152.68元,比上年增加24.93元,增长19.5%。另外,随着农村使用机械化耕种、收获的农户增多,从而使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专业的人员增多,生产服务收入成为部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收入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启示

(一)农业产出效益低、农业产值比重小是农业收入比重逐年降低的内在原因。一是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目前,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每亩收益通常只有150—200元,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千元左右,外出务工只要3~4个月的工资,就可赶上务农的全年收入。二是农业生产在国内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收入比重自然逐年降低。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三次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农业收入比重逐年降低的变化说明:一是部分家庭农业产业结构不良,调整没有完全到位,农民综合素质、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和科技含量少。调查资料表明:沅陵、新田和麻阳等地收入水平低的贫困农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收入过度依靠农业,他们的农业收入比重均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些家庭的主要经营项目,均为单一的传统粮食作物,有些家庭只种水稻,家禽都不多养几只,生产手段传统,小打小闹,几十年不变,就连优质稻的推广,经济作物的引进,乡镇干部也倍感头痛。二是农村发展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据调查:有63.3%的农民要求多渠道融通资金,有64%的农户反映“资金短缺”。农户发展生产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其次要有技术支持。资料表明:有75%的农民要求政府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希望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支持。三是农村发展缺项目。当前农民面临最突出的困难是“不知道做什么”。 农民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难于找到稳定增收的项目,60%的农户不知道现在该发展什么,种植什么才能稳定增收。

(二)大量外出务工是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的根本原因。农村耕地少,土地承载量有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湖南贫困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在家的农民是“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赌钱。”因此,外出务工成为主流选择。而工资性收入比重日益上升,与其外出打工状况紧密相关。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状况均处在本地中等偏上水平,工资性收入在其家庭收入结构中已超过50%的比重,不少人实质上已经完成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这种变化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今后一段时期,外出务工仍是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民的首要选择,工资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有4.9亿农村劳动力,还有超过1.8亿有待转移。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笔者当地,全县35万人,城市居民不到8万,城镇化水平为22.8%,远没达到湖南40%的平均水平。

(三)制度变革是家庭经营非农业收入比重小幅增长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农村在家庭承包制实施后的1978~1985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32%。1984年后农民收入的增加是种植经济作物、创办乡镇企业、个体经营等其他非种植产业发展的结果。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给我省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性际遇,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农村的水电、交通、通讯等硬件条件日益完善。2004年中央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缩小,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优势逐步得到发挥。同时,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也对收入结构的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1993年前,逐步放开了农村经济作物的市场与价格,粮食市场与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放开。价格的放开,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市场和价格放开,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得以重建,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变迁表明;贫困地区的乡镇小企业有了新发展,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农民在深加工、运输服务方面获得的附加值不断增多,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收入结构步入多元化新阶段。但增长幅度小,不尽如人意。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商贩利润高于生产者利润。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农村原有购销体制的解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卖难”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直接原因。尤其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县,由于受交通不便和信息滞后两个瓶颈的双重制约,“卖难”现象尤为突出。农产品偶尔遇到价格上涨也总是生产者得利少,商贩得利多。特别是一些不耐贮藏的农产品,一旦出现“卖难”灾害,农民就会血本无归。同时乡镇涉农服务水平不高,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目前农村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难以得到各种服务。据调查反映,乡镇农技站除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外,农业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预、测、报等工作没精力抓。

(四)政策性收入增长成为新亮点。在农民收入构成多元化方面,林业产品收入、农业副产品收入和生产服务收入等比重,今后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其中,政策性收入增长将成为关键因素。近几年,农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林业产品收入、农业副产品收入和生产服务收入比重的产生和增长,从根源上看:是中央加强了支农的战略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政策性的因素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幅达到22.5%。目前,广大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非常拥护,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关部门按照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继续加大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力度。

三、增收的策略和建议

一要继续加大制度支农力度。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上去重视农村发展。湖南是个农业产出大省,农业人口多,农民人均收入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实际增长9.5%;而2007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4.2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8.3%。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大部分还不足2000元。增加农民收入刻不容缓,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去重视农村发展,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加大政策支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消除土地流转、人口转移、资金技术等阻碍农村生产发展的不利因素,确保农民增收。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有观察家警告,在今后一二年内,全球仍可能面临“粮食价格上涨”的严峻形势。因此,保障农民增收,就是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

最后,增收战略必须立足于从农业之外来设计。从经济发展和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逐步萎缩,农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逐步降低。因此,要建设和完善积极的制度环境,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的农村增收应更多地强调农村人力资源向非农业和城市的转移。

二要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全面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发展主体,提高农民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富裕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推广实用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对农民进行培训转移,着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拥有面向现代社会的技能,走上一条传统领域外的发展新路。

三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土地的规模经营。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适度集中土地,发展机械化耕作和标准化生产,以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如麻阳等地开展的农村综合改革。他们由乡镇干部牵头,筹集资金,集约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新的经济实体,一方面开发出优良品种、种养新技术的示范园和五大基地,另一方面,为当地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四要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服务,增加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当前,许多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农村的信息条件还不好,还不能有效掌握市场信息和从市场行情出发搞好种植和养殖,因此,政府应积极加强对农村的市场经济信息服务,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利用好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优势,把市场经济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服务,从而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五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民人口。一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聚拢,改变当前80%的乡镇企业设在村庄、12%设在集镇、8%设在建制镇的现状。二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发展经济、方便居民生活、吸引人流和集散物流有重要作用。三要积极搞好社会化服务。小城镇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水电、通讯、学校、住宅、医院、文化娱乐等设施,才能吸引农民进城居住。四要大力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到城镇居住和工作。

六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解决“三农”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七要创新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对资本的需求问题。首先要用制度去引导资金流向,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其次要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最后要构建农村金融合作新方式,实现资本要素市场化。◆

注:※本文所指的湖南十个国家级贫困县,按2000年12月31日采样,分别为永顺、保靖、平江、桑植、新化、沅陵、花垣、安化、隆回、新田等十个县。参见《湖南统计年鉴2001》。

参考文献:

[1] 林万龙,城乡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中国未来的扶贫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

/2005-12/01/content_6047487.htm

[2] 陈锡文,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874031.1/

[3] 陈前金,农民增收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

free.1580231.1/

猜你喜欢

纯收入农民收入比重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