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
2009-03-27崔久林
崔久林
摘要:结合当前水运发展态势和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阐述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意义,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内涵和基本方法,运行系统科学的原理提出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措施。
关键词:水运 安全 机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水运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我国远洋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四位,总运力已位居世界前列,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水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有些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热点、难点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上交通安全提出新要求,特别是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水上交通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水上安全形势长期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
一、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没有安全就没有科学发展,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系统分析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因素,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原因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治本措施,防范其交通事故和污染事故的发生。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和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因此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长效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水运行业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任务重要而艰巨。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水运行业自古以来就是高风险行业,2006年2月埃及“萨拉姆98”号事故造成1000余人丧生;国内自1999年 “11.24” 烟台特大海难事故发生后,全国加强了对水上交通安全的管理,安全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十年来没有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但随着航运业的高位运行和原油进口的大幅增加,水上交通安全一直面临极大事故风险和压力。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水上交通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把水运行业由高风险行业转变为安全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面临的新老问题需要通过长效机制予以破解。近年来我国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不系统、不全面,水上交通安全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中央和地方事权如何划分、政府和企业责任如何全面落实、监管理合力如何加强、非法载客如何监管、“三无”船舶如何打击、以海盗袭击为代表的保安事件如何防范等。上述问题的产生,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整体思考、系统推进水上交通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
目前,长效管理已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应用,但什么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明确提法,制约了长效机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必须首先弄清机制、体制、制度的关系。机制是指机体的构造、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方式。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以及体系。机制、体制与制度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不可分割,体制为机制建立和运行提供了组织保证,制度为体制运行提供了规则保证,体制和制度是基于特定机制原理而建立。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必须深入分析水上交通安全系统的构成和关系,进而从体制、制度和运输要素等方面提出措施。
研究水上交通安全长效机制,要自觉运用本质安全的理念。本质安全一词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国标GB3836.1-2000将其纳入矿井防爆设备安全标准。本质安全是指一个系统(设备、设施等)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能保障系统安全的自协调和故障、事故的避免与自排除能力。本质安全正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追求水运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整个系统处于有效自控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研究水上交通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要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水上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政府与企业、经济与文化、安全与发展、国内与国际的复杂的社会系统。系统科学的理论、技术为主要方法,以建设本质安全型水运行业为目标。
三、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路措施
从系统的角度看,水运行业由以下部分构成:一是运输生产要素,包括承运人、托运人、代理人、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货物、驾乘人员等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管理体制、法制、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和国内外形势等因素;三是自然条件因素,包括水文条件、气象条件以及港口、航路、锚地条件等因素。上述因素,均与水上安全密切相关,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必须着眼水运行业的体系构成进行设计,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完善体制、推进法治,必须坚持总结评估、持续改进。
结合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水上交通安全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长效体制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体制问题是安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本性问题。要按照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管效能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科学界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督部门、水运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好条块分割、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问题。
二是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立法和法制建设。要抓紧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加强标准规范建设,解决法律法规由于出台的时间和背景不同导致的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
三是建立完善的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体系。做好水上交通安全,必须使参与水运生产的各要素自身是安全的。要通过推进ISM规则和NSM规则,推动航运企业有效运行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船员考试、评估、发证关,规范船员劳务市场,提高船员适任能力。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两个责任”的落实。
四是建立可靠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航海保障技术手段,加大航道整治力度,落实码头建设“三同时”责任,特别是要重点做好油码头安全设施建设和溢油应急装备建设。要加快航道安全保障设施规划,提高航道等级和等级航道通航里程,有效防止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是进一步健全水上交通安全应急反应体系。防范与应急是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立体、快速反应的水上搜救应急体系,特别是要根据当前形势把海盗和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纳入应急管理总体格局。
六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文化是管理的灵魂,水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全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和加强舆论监督,引导从业人员把安全管理工作转变为履行社会责任和追求长远价值目标的自觉行动。
七是建立运行滚动式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对水上交通安全中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避免“运动式”检查,而应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要求,周期性地对安全隐患和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分级、排序,制定整改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并作为长期的制度加以固化,使得整个水上交通安全系统具备自我完善、持续改进功能,最终实现建设本质安全型水运行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