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2009-03-27申小杰李国友
申小杰 李国友
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大豆生产区的重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危害严重。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常发生的间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产量、品质严重损失,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减产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症状灰斑病可危害子叶、叶片、茎、荚和豆粒。
1.幼苗幼苗子叶上的病斑为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天气干旱时病斑常不扩展;苗期低温多雨,子叶上的病斑迅速扩延至幼苗的生长点,使幼苗顶芽变褐枯死。
2.叶片成株期叶片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病斑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孢子梗。病斑刚出现时为红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严重时叶片布满斑点,互相融合,使叶片干枯脱落。
3.茎秆茎上病斑圆形或纺锤形,灰色,边缘黑褐色,并有不太明显的霉状物。
4.豆英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扩大可呈纺锤形,灰褐色。
5.豆粒粒上病斑轻者只产生褐色小斑点,重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边缘暗褐色,中部为灰色,严重时病部表面粗糙,可凸出种子表面并生有细小裂纹。
病原大豆灰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危害幼苗叶片、豆荚、子粒,子叶上病斑圆形,深褐色有裂纹。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生于病叶正反两面,以背面为多,无子座或子座较小,分生孢子梗5~12个束生,淡褐色,上下色泽均匀,不分枝。有时顶端稍狭,正直或具有1~8个膝状节,隔膜0~5个,顶端近截形至圆形,孢痕显著,梗的大小为(51~128)微米×(5~6)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圆柱形,无色透明,通常正直,基部近截形至倒圆锥截形,顶端略钝至较圆,隔膜1~9个,大小为(19~80)微米×(3.5~8)微米。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1.侵染循环大豆灰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上和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子和病残体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在秋季收集病叶将其用金属网贮存于室外,并将另一部分病叶埋于不同深度的土层里,第二年春季的不同时期检查叶上病菌的存活情况,到2月27日病斑上还可产生孢子,经萌发试验仍能产生芽管,5月2日叶片已发生腐烂,叶片破碎得很不完整,但在病斑上仍可产生有生命力的孢子,能够萌发,具有侵染致病能力。
2.发病条件据报道,大豆子粒的褐斑率基本上与叶部病情指数无关,而主要取决于盛花期到豆荚盛长期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于病菌侵染和扩展。叶片上病斑数量、大小与气候有关。当温度适宜,平均气温在19℃以上时病斑直径可达3~4毫米。当温度适宜,平均温度在20℃以上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则潜育期短,病斑小,有的只有一个褐点,因而在大流行年份,叶片的病斑小而多。降雨和湿度条件是灰斑病流行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病粒率的多少更是取决于荚盛长期——鼓粒中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这个时期降雨日数多,又有连续降雨,病粒率将会增高。损失会增加,而在无雨条件下,病荚及病粒率均明显降低。因病菌侵入豆荚后,在寄主体内扩展也要求有一定的湿度,如在长期无雨露条件下,豆荚虽受害,但病粒率仍会很低。
寄主的抗病性据报道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和地势、气候、品种有着密切关系。大豆各部位如叶片和豆荚的抗病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叶片抗病者豆荚被害轻,病粒率低,鉴定品种抗性可以叶片为标准。对灰斑病的抗病育种方面,美国已育成的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已有推广使用,但有关育种方法还未见报道。因此,来自不同原产地的野生大豆对灰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野生大豆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抗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
防治方法大豆灰斑病初次侵染来源是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因此认真清除菌源,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品种及搞好预测预报。大发生年份及时喷药保护,可以减轻发生为害。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菌源,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翻地,把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翻入地下,使其腐烂,可减少越冬菌源。进行大面积轮作,及时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对减轻病害作用很大。
2.选种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能达到防病保苗的效果,但对成株期病害的发生和防治的作用不大。不同药剂对灰斑病拌种的保苗效果是不同的。福美双、克菌丹的保苗效果较好。
3.药剂防治经多年的多点试验,在多种药剂筛选中仍以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0倍液,效果较好。在防治重点上有不同观点,有人主张防治重点放在叶部,可以压低叶部菌源,进而减轻荚部发病。
4.选用抗病品种品种不抗病是灰斑病经常大发生的重要因素。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灰斑病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大豆的一般品种与抗病品种对灰斑病的抗病只是被害程度上的差异,但抗病品种表现单叶病斑少,病斑小受害轻。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灰斑病的一条很重要措施。当前较抗病的品种有垦农一号、合丰27、合丰28、合丰29等。还未发现免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