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打造农村信合
2009-03-27陈东兴尹连君
陈东兴 尹连君
地处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方位的德昌乡,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了悄然变化,广大村民经济意识也逐年增强,这一不断扩大的群体对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现年37岁的于影,自2008年3月份任命为肇东农村信用合作社德昌信用社主任以来,他带领德昌信用社面对这样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定位,深入基层采取各种形式,立体化的宣传信用社可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等,让村民知晓各项授信贷款的详细内容,在城乡内形成“信用是一种资产”“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不难行”的社会氛围,从而使该项活动家喻户晓,深入民心。自08年一年累计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无一笔形成不良。
以真心搭建信用之桥
德昌乡常家屯在以往发放贷款还贷信用上,不是很好,就一直被信用社列为观察的对象,于影主任上任没几天,就有村民陈某反映情况,要求给予帮助贷款,于主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了解到该村离乡里有些偏远,村里每家每户也确实有很多粮食,销售缓慢,因此还贷很慢,根据百姓的苦苦的申请,于主任决定作好连保手续一次发放22万元给他们村,这一大胆支持,使村民在奔入小康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到年底仅有一户居民陈某自认为个人贷款8000元是应该挪到下一年还,但在信贷员的细心讲解下,这位陈某不好再耍小聪明,也最后如期的将款项归还。贷户张某贷款5000元,但突然死亡,面对这种情形,于主任非常镇静,带领人员来到死者的家中搞了次问候,由于这种真情感动了死者的家属。家属二话没说,拿出钱交给了信贷员,正是因为这些小事,在德昌,村民有急事首先想到的是信用社,而信用社又会千方百计为村民排忧解难。村民不符合贷款条件,信用社无法为他提供贷款,于主任时常拿出自己家中的钱帮助村民。真是危难之处见真情,关键之时交朋友,对生活中出现困难的村民,信用社并没有简单的以“不符合规定”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而是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以人性化的经营方式,赢得农民的支持,爱护和信赖,进一步巩固了新时期新农村和谐信用环境。
精心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意识需要不断的培养,更需要精心的呵护,对内该社拟定和实施各项信用工程实施办法,及时将盘活不良贷款任务量化到人,采取按日统计,按周汇报、评比的办法,提高了信贷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同时对钉子户、难缠户,千方百计想办法收回贷款本息。其中黑家许某每年贷款还贷都非常慢,今年也不例外,但是经过做贷户的思想动员工作,许某最终还是按照规定提前,还齐了全部款项。德昌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服务农村、贴近农村的优势,发扬老信合人的“背包银行”精神,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以真情回报客户,打破常规,尽可能简化贷款手续,保证一个工作日内让贷款户拿到现款,并突出强调“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便”的贷款原则。同时建立和健全授信贷款档案,做到宏观控制和微观监督相结合,静态管理和动态跟踪相结合,检查、评定、考核一条龙,确保贷款收放及时到位。为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的守信意识,德昌信用社注重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高度的责任感竭力呵护来之不易的良好信用环境。放贷时,主任于影、副主任付永民及全体信贷员总是要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谁家今年收入降低了,谁家孩子上学、结婚,谁家借高利贷,谁家有了病人…,都要了解的清清楚楚之后,才根据贷款户的经济实力、信用程度、偿还能力、仔细盘算,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贷款发放后信贷员定期到村民家中了解贷款的情况,反复向农户宣传只有合理使用贷款才能实现实现效益的道理;该结利息或贷款快到期了,信贷员及时上门了解偿还能力,提醒农户筹集资金做好还贷付息准备,对有困难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或利息的农户,他们主动替他们出注意、想办法,甚至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精心创造良好信用环境,赢得信赖,赢得存款。正是这责任感,使“信用社的钱是欠不得的”这一观念在德昌乡深入人心,也造就了这一年无新增不良贷款的优良业绩。
人们常说风铃的浪漫在于勾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驼铃的深沉在于激起人们对锦绣前程的憧憬,于主任沉稳的话语交流中似乎对信用社的前景也充满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祝愿德昌信用社将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鹰”腾飞在城乡大地上,也希望德昌信用社在更完善,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中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