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高产的几项措施
2009-03-27水文义
水文义
1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在生产上一定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选择和更换品种,并进行适宜的栽培管理。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
2防治苗期立枯病
(1)苗床营养土调酸,用硫酸效果好,而且用量少,pH值调至4~5,这是防止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还要进行土壤培肥,补充土壤营养,增强秧苗抵抗力。
(2)营养土和置床应用药剂灭菌,一叶一心期应喷洒枯必清、壮苗安等灭菌剂。一旦得了立枯病,酌情喷施生根粉和杀菌剂,同时加强水温管理,也可以喷一些叶面肥,以增强抵抗力。
(3)在1叶1心期进行通风炼苗,这是防止高温高湿伤害秧苗的有效方法。
(4)浇酸化水,这是辅助措施。在1叶1心期酌情喷2500倍的酸化水,注意洗苗。
3施肥
插秧后分蘖肥尽量在适期内早施,盐碱重的地块要分两次施用。因为插秧初期土壤的盐分含量较大,且秧苗较小,一次性大量施入化肥,盐分含量更高,水稻吸收困难,往往会出现盐害及肥害。穗肥除氮肥外要增施钾肥50~100kg/hm2,不仅满足水稻生理需要,而且保花增粒、壮秆抗倒。穗肥的施用,首先要看拔节黄,等叶色褪淡后再施;二看有无病害,要先治病后施肥(包括生理病害),例如根系受损要先撤水晒田壮根再施肥。粒肥应在保证安全出穗的前提下才可追施。施粒肥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但过多则会造成贪青、粒重下降。正常年份在8月初施用,每公顷用尿素30kg。低温年不施,如要施,应早施,且不可偏多,以防贪青晚熟。无论是否正常年份,主张用叶面喷施方法施用粒肥,即在破口、始穗、齐穗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虽然费工,但肥效快、促早熟、不易贪青,效率高。整体来看,群体大的、易感病的、受光不好的不能追肥;叶色淡、下叶枯黄、上叶有干尖,以及有早衰现象的,抽穗早、密度小、株型开张的可以追肥。具体看顶数三片功能叶追肥:顶数第三,片叶发黄,表示有缺肥趋势,第二片发黄已缺肥,剑叶发黄严重缺肥。
施肥一定要深施,可采用以水带肥、中耕机器深施等方式。肥料使用应该逐步向长效性发展,有计划地增加有机肥用量,养分既全肥效又长。化肥用增效剂等包衣,可增加肥效,减少损失。
4促早熟
品种是决定生育期的关键,若要适期成熟,品种不要越区。栽培技术对其也有直接影响。相对而言,插秧早则成熟早;后期施肥少、施用早则成熟早;水管理适当,有效促进地温和肥力则成熟早。施肥要注意,正常气候年份可以按需要实行均衡施肥或前轻后重等施肥方式。但低温年在水稻生长前期要偏重施肥,在出穗前后不能大量施肥。尽量以叶面肥为主,能提高肥料利用率6~20倍,从破口开始至齐穗后连喷3~4次。同时加强水管理,不能长期保有水层。注意通气、增温,这样,既能促早熟,又壮根防早衰,有利于活秆成熟。采用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能很好解决中后期的光温问题。
5防早衰
品种和早衰有一定关系,在品种选择时要注意。但在生产技术上应该重点掌握:一是土质。盐碱过大以及通透性差的过粘土壤,往往造成根系活力减弱,严重影响吸收营养,使茎秆和叶片得不到养分供应而提早衰败;二是施肥方式。在生育前期氮肥使用量过大,植株加速生长,造成各器官生理机能失调,或者前期施肥量较小,后期没有充分供应养分,造成植株一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三是毒素。土壤中因多种原因积累有毒物质,如硫化氢、还原性铁离子等致使根部中毒,引起早衰。防止早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土培肥。改善土壤结构,创造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特别是盐碱重、土质粘性大的应该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拉沙压碱等综合措施改土培肥;二是合理施肥和中耕。在化肥施用上要切实掌握好用量和时期,按品种的特性和土壤的状况及时合理地施用,防止生长过量或营养不良。同时要及时中耕,既能促进肥料转化利用、减少损失,也能排出田间的有害气体,增加土壤供氧量,有利于根系生长。稻田养殖如养鱼、养鸭也能起到一定的中耕作用;三是注意水的管理。不要经常保持水层,也不要停水过早。在保证水稻的正常需要和以水调温、调肥情况下,浅浅湿湿即可,既省水又有利于生长,特别是盐碱土壤,一定要创造条件,给根系换气的机会,如趁阴天、夜晚晾田,保持根系活力;四是适期喷施叶肥。在后期(穗肥、粒肥)适当增加钾肥和其他微肥的使用量,以叶面喷施为主,辅助根系吸收,壮根保叶。
6防霜冻
首先是要选择适期成熟的品种,不要越区栽培,这是防止贪青晚熟的根本方法。另外,要依据当年气象预测及各时期的天气等状况合理施肥、管水,避免造成贪青,遭受早霜。
其次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止和减轻霜冻危害。(1)灌溉法,在霜冻到来前一天进行,此法不但能增加土壤的热容量,还可利于水蒸汽的增加,缓解降温。(2)熏烟法,夜晚在农田周围点燃秸秆类物质,使其发烟,借此提高农作物上层空气湿度,缓和降温。